文/张宗子
在《读书》杂志上读到韩少功的长文《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谈人工智能的写作题。韩少功举了一个例子,是两首小诗:
西窗楼角听潮声,水上征帆一点轻。清秋暮时烟雨远,只身醉梦白云生。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二诗的文字风格和意境都很相似,一首是宋代秦观所作,另一首则出自IBM公司的“偶得”,“一个玩诗的小软件”。
韩少功说:“问题是,有多少人在两首诗前能一眼分辨出‘他’和‘它’?至少,当我将其拿去某大学做测试,三十多位文学研究生,富有阅读经验和鉴赏能力的专才们,也多见犹疑不决抓耳挠腮。如果我刷刷屏,让‘偶得’君再提供几首,混杂其中,布下迷阵,人们猜出婉约派秦大师的概率就更小。”
我没有把文章一气读完,停下来,想自己猜一猜。周末朋友聚会,餐后喝咖啡的时候,我把这诗拿给在座的诸位看。全都看过之后,戴舫兄说,觉得第二首应该是机器所作,我和他的看法一样。之后大家发言,都觉得第二首有问题。要说这两首诗的语言都不错,清清爽爽的。七绝讲究言简意远,这两首都做得有章法,起结也不错。但既然知道其中一首是机器“创作”的,机器不是人,肯定有毛病。于是左看右看,就看出毛病来。主要的是“茫不辨”三字,觉得笨拙。也有人说“水气昏昏”不理想。
讨论完毕,点开文章往下看,结果事实正相反,“有毛病”的那首却是秦观的大作,大家感觉比较有“人情味”的反而是“偶得”写的。这真是叫人情何以堪。
韩文里提到,不仅是诗,机器写小说也不难。把故事梗概、情节设计、人物设计、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限定条件输入程序,电脑会源源不绝地吐出一部部小说,那速度绝对不是人类能比拟的。
我想,依此模式,“偶得”一日之间,轻轻松松做出几十或几百首诗,在这几百首诗作中挑选,最终有很大概率可挑出既符合逻辑而又富有意境的一首。在满足各种条件的排列组合中,只要量足够大,肯定会有符合人类情感和思维习惯的一种产生。七绝只有四句,二十八个字,相对容易。
柯洁是世界第一围棋高手,和一个由不懂围棋的人组成的团队设计的阿尔法狗对局(它是自学下棋的)。机器不仅完胜柯洁,而且让柯洁毫无招架之力。设计“偶得”的人,未必自己能写出一首像样的近体诗,然而“偶得”的作品,比绝大多数诗词爱好者写得更标准,更精致。我不知道电脑能否写出更复杂的诗词,比如七律,词中的长调,甚至看似没有章法的古风。如果不久后的“偶得”能写出放在杜甫集子中都可鱼目混珠的样品,我在七律上花的十几年功夫,就算是白费了。
如今写旧体诗词的人很多,然而网上和报刊书籍中所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语言和格律关都没过。等而下之的,连打油诗都谈不上。有人连起码的平仄都搞不明白。一个人全心全意学习,没有十年功夫,谈不到娴熟。身边有名师指点,少走弯路,也得好几年。当然了,入手走正路,也许很快能写出一首循规蹈矩之作,但那也不过是童蒙的描红帖子罢了。“偶得”的这首七绝,还真不是一般的爱好者写得出来的。
回头带着成见再去琢磨,电脑所作就看出些小毛病了。首先,“西窗楼角”,到底是在窗口还是在楼角远眺呢?按说应该是窗前,而窗户不会在楼角。其次,诗中的情境是秋天的傍晚,下着雨。在烟雨茫茫中,船帆不该用“轻”来形容。韦应物写雨中的船:“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刘长卿也写道:“正愁帆带雨,莫望水连云。”帆被雨水浸透,就变得沉重了。最后,如果不是抄录错误,“清秋暮时”这四个字,平仄不对,“秋”字应该用仄声。
读诗不细心真不行。
秦观这首诗不见得多好,但层次分明:水气昏昏,则月色不明;月色不明,清渚白沙则茫然不辨;茫然不辨,灯火才显得鲜明。他有一首家喻户晓的名作:“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与此思路相同,一个写光亮,一个写声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