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集邮展首次推出家书展,长江日报职工《慕兰家书》入选

长江日报融媒体6月15日讯  长江日报老职工谢慕兰今年90岁,从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老人精心保存了近两千封家人之间的通信。1999年她70岁生日时,四个女儿整理出版了三卷五本170万字的《慕兰家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母亲。中国2019世界集邮展览第五天是“青少年集邮推广日”,其中的“中国家书类”展区备受青少年关注,“慕兰家书”成为其中亮点之一,一封封泛黄家书讲述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往事。慕兰老人的大女儿谢湘和昔日同窗站在自己家书前,回忆往昔,无限感慨唏嘘。这是世界集邮展首次推出家书展,中国家书博物馆馆长张丁为此做了大量推动工作。张丁介绍:此次共展出53部邮集100框中国家书展品,来自22个省份的省级邮协,5个行业邮协和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并特邀香港集邮家1部家书邮集参展。

《慕兰家书》源于母亲和4个女儿1700余封书信

由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编制的1框邮集《慕兰家书》,讲述的是谢慕兰老人与四个女儿的家书故事。谢慕兰老人有四个女儿,她们分别生活在北京、上海、武汉及国外,小女儿曾经是长江日报上海记者站负责人。20世纪70年代至新世纪初,她与女儿们主要靠书信沟通信息,交流思想。20多年下来,她保存了1700余封家人之间的通信。1999年是谢慕兰70岁生日,四个女儿分工协作,整理出版了母亲当时所保留的全部家书,把一套散发着墨香、三卷五本170万字的《慕兰家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母亲。《慕兰家书》出版后,分送亲友,好评如潮。此后,慕兰家书仍在继续,这次在世界邮展亮相的部分家书原件,就是书出版以后的通信。母亲珍藏著女儿的每一页家书。尽管这些书信不过是纪录了平常人家的平凡故事: 女儿长大了,有的下乡,有的考学,有的参军,有的出国,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母亲总能通过家书及时送上日常的叮咛和思想的营养,关键时期给女儿递上生活的拐杖,使女儿人生的道路尽可能走得平坦、扎实。正是这份平常的日积月累竟成为一份不寻常的收藏。谢慕兰在致长女谢湘的家书中说:“读这些旧信,使人变年轻了,可以看到你们的成长轨迹,可以享受到亲情。我读曾国藩家书、闻一多家书,还有很多文学家的家书,如朱湘、胡适、朱自清等等名人家书,也不过如此内容。你们文笔之优美,内容之详尽,感情之真挚,都是很不错的,只不过不是名人而已。我们不求发表,而作为家庭人员传读,留给子孙未尝不可。这是一件顶有意思的事,比写回忆录好。现在大家不提笔写信了,所以过去的信弥足珍贵。”2006年央视新闻频道春节特别节目《家书故事》栏目组邀请谢慕兰和长女谢湘做客演播室,与主持人敬一丹一起重温关于慕兰家书的故事。当年4月5日—7日《东方时空》栏目连续报道了谢慕兰的家书故事。

“哲学女孩”何金慧的家书同样感人肺腑

2001年农历大年初一,22岁的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何金慧在家中洗浴时,不幸煤气中毒,与世长辞。天人永隔的父母从此再也没有从女儿的世界中走出来, 他们整理了女儿留下的数百封书信、几十本日记, 挖掘女儿在家书中不断探寻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何金慧因此被称为“哲学女孩”。根据她的家书编制的1框邮集《“哲学女孩”何金慧》,记录了一个当代青年不断追求卓越、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艰辛历程,令人感佩不已。通过潜心研究爱女的遗稿,何显斌整理出研究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最原始、最真实的个案资料。十多年来,他应邀到大、中、小学作励志报告四百余场,用何金慧的成长故事感动了十余万青少年,挽救了六百多名“网瘾少年”……把对女儿的爱,蝶变成无私帮助他人的公益义举。6月15日“青少年集邮推广日”,张丁和何金慧父母精心准备了一场优秀家书咏读会,并被组委会列入主题活动。在热闹的演出之后,大多数观众已经分散到邮展中参观,何显斌登台诵读他当年写给女儿信件中的精彩片段,一位17岁的花季少女代替他的女儿,诵读何金慧17岁时写的信;此后,何金慧父母再度站在他们自己的家书展板面前,邀请路过的陌生家乡女孩一起诵读他们的家书,很多观众闻之落泪。

从参展家书的写作时间来看,较早的是写于1884年至1949年的一组晋商家书,编者以交城吕茂家族近300封家书为例,呈现给大家的是《晋商家书研究》4框邮集;此次参展的家书邮集有多部属于清末民国初年的银信、侨批(带有汇款功能的家书),集中反映了华侨先辈们一段段充满血泪的创业史和桑梓情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家书,抗美援朝时的家书,1950年代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时的家书,半个世纪飞越海峡两岸的家书,改革开放激荡30年中的家书……泛黄的纸张,斑驳的墨水,成为留存中华民族记忆的载体,情深意长,催人泪下。据悉,为了保证一流水平,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联合有关单位进行了充分的征集,今年3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进行了首次全国选拔展,经过严格的评选,最终确定了进军武汉的100框家书邮集。张丁说:家书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是社会变迁的一面镜子; 家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集邮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是集邮走向大众的桥梁和纽带。100框中国家书,首次盛装亮相,通过具有中国元素的信笺、文字、书法、信封、邮票、邮戳的集中展示,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展示独特的中国文化。(文/记者柯立 通讯员李汉梅 贺辰昀  图片/记者 胡冬冬 摄)

【编辑:毕婷】

(作者:柯立)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