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引用任何著作和论文,他用脚底板“走”出百万字学术论著

杨华

出生年月:1980年1月

入党时间:2004年

职业: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获得荣誉: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这个暑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华正紧张而忙碌地开始暑期调研工作。

这是杨华第15个下乡调研的暑假。从2007年读研究生开始,他就在导师贺雪峰带领下,每年花3至4个月时间做田野调查,迄今坚持了十多年。从在读研究生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再到社会学博士生导师,田野调查成为他的学习和研究习惯,也成为重要学术范式。

杨华在办公室翻阅资料。    记者 许魏巍 摄

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教师是杨华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学生时代他学的是社会学专业,社会学跑田野、做调查,一般人好理解,教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去田野做调查吗?

“当然,可能更需要。”杨华举了个例子,在课堂上跟学生讲“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这句话很对,可是怎么去理解呢? 那一年的农村暑期调研中,他们访问了村里一位中年留守妇女。这位妇女年轻时受婆婆冷遇,现在婆婆重病,孤身一人,她就不想管婆婆。无论村干部怎么做工作,她就是不管。后来,村里组织舞蹈队,她成了领队。舞蹈队要代表村子到外面演出,是村里的“形象代言人”,领队要起带头作用。奇怪的是,不需要人做工作,她就主动承担起照顾婆婆的责任。在当晚的师生集中讨论时,有学生提到,有信仰,不光是思想上有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当个体进入到群体当中,人就成了“人民群众”,有了荣誉感和责任心,自驱力就不同,信仰就具体、可感,也就有了力量。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到社会学,治学十余年中,杨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奔波在中国大大小小的县乡。他和同事、同学们的田野调查,并不是简单访谈、搜集数据,而是吃住在农户家里,与当地人打成一片,白天访问,晚上讨论,及时形成笔记,进行系统扎实的学术训练,回来后再通过理论思考和升华,形成文章论著,真正做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十多年来,杨华已经出版了5本近百万字论著。杨华说,这些字全是用脚底板走出来的。中国的学术长在中国的土地上,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才有基于中国国情的深入的社会学思考。

在中国大地上,他跑过19个省,驻过20多个县村。今年4月出版的《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一书,没有引用任何学术著作和论文,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揭示县乡政治运作的逻辑和机理。这样一本学术著作,上市一周就加印,登上了新书热卖榜,获得各界读者热烈关注和好评。

杨华在办公室。   记者 许魏巍 摄

(长江日报记者鲁珊 海报统筹|陈昌 设计|张莉 摄影|许魏巍)

点击下图查看更多↓↓↓

【编辑:赵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