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论文当真不值一文吗? |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邢帆

最近几年,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几篇引起舆论热议的论文,看它们的标题,似乎难以和本应具有严肃性、专业性的学术联系在一起。例如《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行长的面部宽高比影响银行绩效的路径研究》等等。最近引起关注的一篇,叫《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

这篇论文出自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高建伟,他不仅凭借此篇论文顺利通过了2007年的毕业答辩,而且该论文还被评为“优秀”。文章在网上引起关注后,不少网友表示,接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最终就研究了个“屁”,不仅没有价值,而且过于低俗。

其实,国际一些权威期刊上也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研究。有人想制定“僵尸危机发生时的逃跑策略”,还有人对“女孩子的马尾辫,走起路来一晃一晃的原因”充满好奇……    

论文到底如何,不能只凭标题作出判断,只要研究的态度端正,内容能够引人深思,就是一篇好论文。在《关于屁的社会学研究中》,作者高建伟深入分析了“屁”从一种生理行为转化为一种社会忌讳的过程,而且他还通过和300位受访者进行访谈,记录资料、整合归纳,总结出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小孩子对“屁”没什么忌讳,长大后却鄙视和嘲笑;不同阶层对待“屁”的态度也不同。

可见,这篇论文并非网友所认为的无聊。此外,像《乌有之猫:云吸猫迷群的认同与幻想》等文章,研究年轻人中广泛存在的群体行为,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也不能说毫无价值。

很多时候,网友眼中的怪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就是很普通很正常的东西。之所以会产生“怪”的感觉,根本原因是学术研究思维与日常生活思维的差异。

一些事物,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没必要严肃对待,比如云吸猫、屁等等。但在学术研究中,以这些现象为切入点,存在着打开更广的认识空间的可能。而且,现在的学科发展呈现出“交叉融合”的特点,很多以前无法放在一起研究的事物,随着我们认识水平的提升,产生了“新”的联系。对于这些研究,我们不妨多一些了解和宽容,而不是在完全不了解的情况下冷嘲热讽。

【编辑:彭向东】

(作者: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