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破解“先污染后发展”困境

长江日报记者邢帆

访谈嘉宾:钱易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

如何认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重要意义?在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之路中,我们遇到了哪些问题和难点?就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钱易。

生态文明不是对自然的“恐惧”,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仿效自然

什么是“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为什么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

钱易:文明这个概念涉及很多范畴,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等,生态文明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看,走到生态文明,人类已经走过了三个不同的文明阶段。

最开始的阶段,是原始文明,那个时候人的力量很弱,而自然的力量很强大,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能让人感到恐惧甚至造成伤害。所以那个时候,人跟自然的关系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就是畏惧自然。然后到了农业文明阶段,人类有了一些力量,可以种地生产粮食,盖房抵御风雨,于是就产生了一点改天换地的想法。所以那时候的中国,出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但总体来说,在农业文明的时代,人们主要还是依靠自然,因为没有好的天气,就种不了粮食,没有好的土壤,也不能获得丰收。也正是在那个时代,中国有了天人合一的说法。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就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依靠自然。古代关于天人合一有很多的论述,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怎么处理,二是对天的力量的敬畏,认为天命不可违,人一生的命运是由天决定的。我们今天从生态的角度谈天人合一,主要涉及的是第一个方面。

但是到了工业文明时代,在一些先起步的工业化国家,出现了一种新的哲学思想,叫人类中心主义。其核心就是认为只有人才具有价值、地位、权利和尊严,人之外的东西,从动物植物,到水、空气、土壤,再到矿产资源等等,都是从属于人的,它们没有权利、地位、尊严,更没有道德,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或者说人与非人的关系,是没有道德可言的,人想干吗就干吗,而且也一定能够干成。结果就是人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加大,资源随便浪费、环境随便污染、生态随便破坏。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正是全球生态环境破坏的思想根源。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征服自然”,通过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掠夺,对环境的大肆破坏,人类确实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让人类不得不面对资源消耗快、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受到破坏的现实。终于使人觉悟到,要想在地球上长久地生存下去,必须改变文明形式,改善与自然的关系。

于是便逐渐走到了现在的阶段,生态文明时代。这个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表面上回到了第一、第二个阶段,即敬畏自然,依靠自然,但内核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敬畏来源于“无知”,所以准确说应该是对自然感到“恐惧”。而现在讲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则是源自了解。所以,不但要尊重自然,还要仿效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来办事情。所以,跟工业文明相比,生态文明最大的特点就是尊重自然、效仿自然的理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有紧密的联系,生态文明讲的是理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在以下的六大领域贯彻实施:生产领域、消费领域、城镇化建设领域、天然生态系统保护领域、文化教育领域、法制和管理领域。也就是说,每一个领域都要体现生态文明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还要仿效自然。


生态优先下的经济,是既能造福人民,又不会浪费资源、产生污染的经济

长江经济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钱易:长江经济带,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和战略定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篇大文章。以生态工业为例,就是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钢铁工业,过去对水资源的消耗很大,现在炼一吨钢用的水减少不止十倍。钢依然在炼,但理念变了,做法变了,现在对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生态优先下的经济,不是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经济,而是既能造福人民,又不会产生问题的的经济。

在去年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强调生态优先,不是说就不搞经济建设了,而是说要以生态文明的理念来指引经济建设。具体来说,工业要搞生态工业,农业要搞生态农业,城市建设要搞生态城市的建设,所有的都不例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再走欧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这条曲线体现的发展规律,一度被认为是难以避免的,但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根本没法确定那个“峰值”到底是多少。于是就有人提出,为什么一定要爬“高峰”,难道不能从中打一条“隧道”穿过去吗?我很同意这种看法,既然“峰值”不确定,那就是说根本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界定污染到什么程度才会有余力进行治理。

另一方面,“先污染后治理”的一个基本逻辑是,发展必然带来污染。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现在都可以利用科学技术,采用一些新的工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等。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意味着发展方式变革,比如在产生污染的源头就改变工艺技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排放。

所以,“先污染后治理”曾经虽然被视为一种规律,但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完全可以通过绿色发展,通过在源头控制,来改变这个所谓的“规律”。


必须把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这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

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有何重要意义?

钱易:当前,人类面临着三大问题,一是资源不够用,因为所有的资源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生,如果现在资源用得太快太多的话,子孙后代可能就没资源可用了。二是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水土壤污染、气候变化、持久性有机污染、 臭氧层损耗等等。三是生态破坏,森林、河流、草地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问题。

其中,大气、水、土壤污染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每个人都要呼吸、饮水、进食,而大气、水、土壤的污染,正好对人的这些基本的生存需求造成直接的、威胁健康甚至危害生命的影响,而且谁都躲不过。

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衣食住行的品质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但是如果每天都是雾霾,如果喝的水不能保证安全,如果从土壤中种出的粮食有污染物,物质条件再好,百姓也没有幸福可言。习近平总书记讲过一句话,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所以,必须把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优先任务,这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底线”,只有保证了老百姓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才谈得上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

钱易:所谓的“先污染后治理”,从历史上看,好像是一种规律。因为根据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环境质量才会改善。1955年,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库兹涅茨曲线”,本是用来表示收入分配状况随经济发展过程而变化的过程,但有时也会被用来体现环境污染和经济水平的关系。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人均GDP的增加,污染的程度呈现上升的趋势,达到一个“峰值”后,污染程度又开始下降。

防治污染攻坚战,当前的重点和难点在哪?

钱易:环境污染有一个特点,污染者跟受污染危害的人,很大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完全是重叠的。每个人都是污染者,也是受害者。就说水、大气、土壤的污染,固然跟工厂有关,跟农业有关,但也跟老百姓的生活有关。所有人都是垃圾、污染物的制造者,没有人能彻底撇清污染环境的责任。所以,污染防治难就难在,每个人都要认识到问题,每个人都得努力起来。而要让每个人都意识到责任,就要进行普遍的宣传教育。

另外,污染防治还存在政策落实难的问题。以地下水污染为例,一般人的活动跟地下水没有什么接触,特别是一百米、两百米深的地下水,毕竟中间还有土壤的阻隔。但是现在,深层地下水都受到了污染,这种污染是怎么来的呢?

现在,相关部门在环保方面的管理和整治不可谓不严格,但很多地方的工厂,依然在生产过程中大肆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当然,他们也不敢排放到河流里去,因为容易被查出来。他们用什么办法呢?在厂里找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挖一口深井,废水废液直接往里面倒。于是,表面上看河流污染好像减轻了,但却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所以,光靠堵肯定是不行的,关键还是要改革工艺,搞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但这又涉及到成本问题。

所以,防治污染之难,一是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涉及的人很多,宣传教育的难度大。二是要解决技术问题,通过教育让人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还要有具体的办法,包括怎么减少污染、怎么治理已经产生的污染。最后,还有政策上的问题,比如对污染环境的人怎么惩治,对作出贡献的人怎么表彰。要制定一套有足够威慑力,还能有效激起人们环保主动性、积极性的体制机制,也不是简单的事。

防治污染攻坚战,跟很多因素有关系,有很多难点。要打好这一战,重点其实就是要直面、解决这些难点。一是教育,一定要把所有人动员起来,承担各自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技术问题,研究更好的技术来防止产生污染、治理污染。最后还有政策管理,各部门间要有协作。防治污染攻坚战,不是靠个别部门就能打下来的,不管是政策制定、产业规划、政治管理、技术研发,还是建立奖惩机制,都得靠多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例如,工信部曾经对很多行业大量的企业进行调查,筛选出好的节能减排技术,向整个行业推广;商业部也在努力推进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绿色发展,都对加强环境保护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还必须认识到,污染防治的任务十分艰巨,不容易在短时期内完成,因此,在打好攻坚战的同时,必须做好进行持久战的思想准备。

【编辑 邢帆】

(作者:邢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