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美丽中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一,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讲话和论述不仅涵盖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价值、历史使命和民族担当,同时也为中国当代生态文明进程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中国主张,同时传递了中华文明的生态文明智慧,让世界重新审视东方文明中璀璨质朴的生态观。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论断生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而“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等倡议彰显了中国愿意为世界生态可持续发展而不懈努力的大国担当。

美丽中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表现之一是经济与生态发展的不平衡。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要日益增长,另一方面大气、水、土壤污染挑战十分严峻。因此,重建安全良性的生态系统,充分释放良好的生态体系带来的绿色红利,建设美丽中国,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丽中国是滋养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习近平主席陪同美国总统特朗普参观故宫博物院时,曾意味深长地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回溯中华古老文明的历史脉络,自有符号记载以来,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名画典籍,都是寄情借景于山水之中。古老的中国智慧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朴素自然观,来源于山川河泽、万物春耕秋收的自然秩序,来源于中国独特的农耕文化几千年总结出来的人与自然相处的方式与原则。维护人类天然的生存空间,修复和重建“天人”之间和谐的生存秩序,是确保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厚植中华五千年文明。

美丽中国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理据。纵观中华五千年农耕文化,不难发现,先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产活动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之美。春三月,不得上山砍伐林木,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不许入湖泽河川捕鱼,以成鱼鳖之长。“山秃愈高采,水穷益深捞。龟鱼既绝迹,鹿兔无遗毛”。“凡五岳及名山,能蕴灵产异、兴云致雨、有利于人者,皆禁其樵采”。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珍贵的生态智慧。这种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优良传统与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一脉相承,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中难能可贵的生态智慧,不断丰富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中国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践行绿色生态观,从而让全世界更加信服中国文化。

美丽中国是涵养经济发展的空气养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经济与社会要实现代际间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考量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工业文明时代,人们大肆向自然索取,获得短暂的利益。然而“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一次次环境重创后,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山水林湖田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唯有呵护好这个生命共同体,才能保证人类社会永续良性的发展,才能保证人类文明连绵不绝。坚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践行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是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

美丽中国是维护地球生态的中国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成果分享,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4%。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如何发挥最大能量,为全球生态环境做出一份贡献,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应有之义。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范畴中找寻生态平衡点,从而修复之前因为过快发展而导致的生态创伤,重新建立良好健康的生态体系,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永续循环。建设美丽中国,不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同时也将惠及全人类。中国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生态文明的重大举措正是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份中国力量。

用中国智慧点亮中国特色生态文明之灯,用中国行动践行中国特色环境友好理念,用中国文化深植中国特色生态建设价值体系,用美丽中国激活全球生态系统良性动脉。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刘媛媛 (作者单位:中共汉阳区委党校)

【编辑:付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