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黑板!基层减负,减什么、怎么减?| 一图读懂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2日讯(记者华智超)为基层减负,是长期以来广大干部的心声。中央确定今年为“基层减负年”。基层减负,减什么、怎么减?存在哪些难点痛点?我们一起听听“侠客岛”特约作者、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中心研究员吕德文怎么说。

要给基层减负,先搞明白“负”从哪来

● 很多基层干部觉得负担重,不是因为我们做的事多了,而是虚的工作多了,大家获得不了自我实现的感觉。

● 我多年做田野调查,跑的基层不算少,很多地方都有自己拿得出手的“点”。这些所谓的“点”,或虚或实,但无一例外,都是供上级参观的。

●要减少基层负担,首先要上级领导和机关以身作则。上面如果搞官僚主义,下面就会出现形式主义,基层负担就会源源不断产生。

有的负不能减

● 一些人总想象说,美国的政策特别先进,所有工作标准化、流程化。但我们跟它完全不一样。他们政府不想管的,我们不可以不管。纽约街头到处都是流浪汉,他们可以不管,像咱们的城市就不能不管。每年冬天的时候,我们民政工作人员都会到每个桥洞里去看,不能让一个流浪汉冻死。

● 我们的治理体系越是先进,效率越高,就意味着你要吸纳越多的、能去担负的事务。做好基层治理,只有我们中国共产党可以做得到。

文山会海,为何屡纠不改?

● 我曾跟一个安监所所长聊,他总结出了一套规律:这个文件要是上级只发文、什么话都不说,那看个标题就完了;要是上级发了文,同时打电话告知你,就得看一下内容有没有跟自己工作特别相关的;要是上级又发了文,又给你打电话,又强调说要来检查,那你就要仔仔细细地全部执行。

● 我近几年调研最深切的感受是,事事有台账,事不大,但材料要厚。

● 在贫困村,非得有一个房间来放脱贫攻坚的台账。对上级考核的人而言,方便了;对于扶贫干部而言,本应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转而钻到了办公室和盒子里做工作。

事事留痕,到底哪些该留,哪些不该留?

● 痕迹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但有的地方将之变成了教条,走向了“痕迹主义”。

●办公室业务可以留痕,但群众工作不要留痕。标准化的事务可以留痕,不标准的就不要留痕。政务可以留痕,但村务还是少留痕的好。

●留痕是一个自然过程。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留下了痕迹,而无需做事的人额外花精力去向上级证明自己做了什么事。

【编辑:付豪】

(作者: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