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腿、旋转、空翻……楚剧把戏曲夏令营小营员们“震住了”

楚剧院的工作人员为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讲解楚剧里的服饰。记者 彭年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3日讯  一出戏上演前,演员们要在后台做哪些准备工作?7月13日,2019年“戏曲夏令营”走进武汉楚剧院,40余位小营员们来到后台一探究竟。一天里,他们观看了演员练功,认识了乐队里的各种民族乐器,了解了楚剧会用到的服装道具,还站上了舞台学着演了一段,“深度”感受楚剧魅力。

夏令营的小朋友在后台看演员化妆。记者 彭年 摄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大早,武汉楚剧院请演员们为小营员展示戏曲身段,秀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飞腿、旋转、空翻……专业演员一出手,小营员们就被 “震住了”。大家一边看,一边偷偷跟着比划,想学两招。卓刀泉小学五年级的杨朗诺试了一下“旋子”,连说“太难了”:“专业演员随便一个踢腿都让我头晕,他们天天这样刻苦练习,太令人佩服了。”随后,楚剧乐队开始演奏,把孩子们都吸引了过去。琵琶、扬琴、中阮、二胡、锣鼓……乐队老师介绍了每一样乐器的名字和特点,请同学们倾听乐器发出的声音。四唯路小学女生王欣跃感叹:“以前没有见过中阮、扬琴,今天才知道民族乐器有这么多种类,声音也各有特色。”

楚剧院的工作人员为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讲解楚剧里的服饰。记者 彭年 摄

走进后台,孩子们一看到精美的戏服、道具,都忍不住发出惊叹。武汉楚剧院老师张雷介绍,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戴的各种冠帽统称“盔头”,分为冠、帽、盔、巾四种,各具特色,如凤冠上有华丽的珍珠装饰,侯帽上缀有粉红色的绒球,武将们戴的荷叶盔用的蓝色绒球,神气极了。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的谭莉娜试着戴上凤冠,高兴地请老师帮她拍照。“戏曲的头饰都好漂亮,但是挺重的,演员们要顶着这么重的头饰演戏,真是不容易。”

楚剧院的工作人员为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讲解楚剧里的道具。记者 彭年 摄

“老师你看, 怎么胡子还有红色的!”小营员的发问,把演员们都逗笑了。武汉楚剧院老师介绍,这些挂在墙上的道具胡子在戏曲行话中叫做“髯口”,白色的髯口代表年龄大的老人,红色的胡子又叫红扎,一般是性格粗鲁一点的角色使用,如钟馗、判官等。他告诉大家,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是一名女性,她曾戴着红色髯口表演《钟馗嫁妹》,成为经典。说完,老师特意请来一名女生,站在道具箱上,小心翼翼带上红扎体验。

楚剧院的工作人员为参加夏令营的小朋友们讲解楚剧里的服饰。记者 彭年 摄

认识了各种盔头、服装,看演员们化好妆,孩子们迫不及待坐到台下,等着欣赏表演。武汉楚剧院特意为孩子们准备了三出经典折子戏——载歌载舞的《推车赶会》、有精彩武打戏的《三岔口》、有“变花”技巧的《站花墙》。流行于鄂东一带的楚剧,不仅题材广泛,更因为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而备受湖北观众喜爱。这三出戏,孩子们都看得津津有味。演出过后,老师还请小营员们登上舞台,现场学着演了一小段。

“楚剧原来这么有意思,我很想继续多多学习。”女生谭莉娜说,她的爷爷是一名票友,小时候常跟着爷爷看戏,自己也喜欢上了戏曲。这次参加戏曲夏令营,她又学到了不少戏曲知识,还走进后台看到了以往看不到的一面。

武汉楚剧院“戏曲夏令营”负责人韩笑介绍,近几年随着戏曲进校园、戏曲夏令营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对传统戏曲产生了兴趣,前不久还有家长向她打听剧院有没有少儿戏曲培训班。戏曲夏令营在推广、普及戏曲文化方面效果很好,孩子们能在有趣的体验活动中了解戏曲,有了了解,才能产生喜欢,继而传承。(记者刘嘉 实习生鲁文婷 通讯员徐博)

【编辑:朱曦东】

(作者:刘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