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6日讯 “左边是小饰品摆放区,发箍、手环时尚打眼,客人一进店就能被吸引;中间是日用品摆放区,家家户户都要用的必备品……”7月15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新洲区邾城街南街一家新开的小百货店,店主董旺喜便熟练地讲起了生意经。
董旺喜在店内为顾客介绍货品 记者余康庭 摄
20多平方米的小百货店干净整洁,琳琅满目,小饰品、日用品分区码好,董旺喜笑脸迎宾。谁能想到,眼前这位乐观开朗、激情创业的小老板,几年前还是因病致贫、为生计发愁的贫困户。
2015年,董旺喜的儿子刚上小学,母亲长年卧病在床,妻子也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全家仅靠他摆地摊挣得的微薄收入过活,37岁的董旺喜被他所在的新洲区三店街董椿村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摆地摊风里来雨里去,生意好一天可以赚个百来块钱,差的时候才赚几块钱,生活过得紧巴巴。”回忆摆地摊的日子,董旺喜拽了拽裤脚,眉头紧皱,“苦熬了3年多,幸亏村里来了扶贫工作队,隔三差五就到家里了解情况,帮我出主意、想点子”。
2018年初至2019年1月,武昌区杨园街驻董椿村扶贫工作队多次上门,鼓励董旺喜开一家百货店。驻村工作队队长黄传清告诉记者,“跟他聊了后,我们发现他很有生意头脑和敏锐度,什么货好卖、怎么向客人介绍商品,心里都很清楚。别的不说,好几个和他一块儿摆地摊的人,都没有他做得好”。
开家百货店一直是董旺喜的梦想,“有了店面,商品能更好的展示出来,才有做大的可能性。”董旺喜说,开店不比摆地摊,上批发市场批几百块钱的货,往地上一铺,然后吆喝几声就完了,还需要考虑启动资金、店铺选址、搜集市场信息……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
“只要你有信心脱贫,靠勤劳谋生路,有困难大家都可以帮你解决!”驻村工作队鼓励董旺喜。
董旺喜在整理货架上的百货用品 记者余康庭 摄
很快,武昌区杨园街驻村队员与村干部组成帮扶团队,为董旺喜制定一对一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今年春节刚过,黄传清便赶回村里,和工作队队员一起为董旺喜四处寻找合适门面。经过多处实地对比,工作队发现离董椿村不远的新洲区邾城街南街菜场人流量较大,适合开店,初步确定了门店选址。为解决资金问题,3月工作队又积极为董旺喜申请了3000元创业补贴资金。在工作队和村两委会的共同帮助下,董旺喜终于凑齐资金,开店难题逐个化解。
6月25日,董旺喜的百货店顺利开业。工作队员和村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向外宣传推广,很快,董旺喜新开的百货店有了名气,许多村民只要到南街买菜,都会特意上门光顾他的生意,加上董旺喜脑袋“灵光”,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
“如今开起百货店,加上空闲时间继续摆地摊,预估每月能有4000元左右的收入,日子比以前宽裕多了。今年工作队又给我家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吃住问题都解决好了!”董旺喜高兴地说,下一步,他计划搭建百货店的网上销售渠道,发挥网商优势,将小店的百货卖到更远的地方。
黄传清说,董椿村是个大村,面积4平方公里,村民1776人。其中贫困户20户66人,全村于2017年年底脱贫,但巩固脱贫成果,为贫困户提供“造血功能”是个大课题。“现在村里贫困户受董旺喜事迹的影响,都愿意和我们一起想办法谋出路。我们有信心带领大家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奔小康。”(记者胡毅 余康庭 通讯员黄为)
【编辑:付豪】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