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携手90,武汉市卫生健康系统集中宣讲九位老党员先进事迹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  7月初,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长江日报,在全市卫生健康系统联合开展了90周岁以上老党员携手90后青年党员活动。通过寻找、宣讲、学习,挖掘出李少卿、朱金池、宋占亮等一批老党员的先进事迹,在全系统广大党员中掀起了一股学习热潮。青年党员通过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张富清和身边老党员先进事迹,找差距、知不足、明方向,纷纷表示,将传承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用实际行动担起新的时代使命。

深藏功名李少卿

16年戎马生涯 退休档案揭“秘密”

默默无闻在医院供应室做着最普通的消毒工作,身后却深藏着获颁“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和“抗美援朝纪念章”等多项荣誉的英雄事迹。武汉市第四医院人事科在登记离退休老职工档案信息时,意外发现了98岁退休职工李少卿这段鲜为人知的事迹。

老人有着16年戎马生涯,自1939年起,她作为卫生员、战地医院副院长,先后参与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岁月,负责护送伤病员转移的李少卿一遇到敌机扫射扔炸弹,就用自己的身体挡在伤病员身上掩护。

1949年初,身为湖北军区宜昌分区医院的主治军医,已有7个月身孕的李少卿几乎是整日整夜泡在手术室。由于孕期长期劳累和吸入太多挥发性麻药,导致胎儿早产夭折。李少卿每每提起,都长叹不已。

1957年6月18日,毛泽东亲自下发授勋命令,由军委炮兵授予李少卿“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两枚,那个年代,女同志授勋凤毛麟角,一时在部队里被传为佳话。

战斗英雄朱金池

抗美援朝与敌军对峙7昼夜 被称“大炮的眼睛”

在武汉市第三医院中医科病房里,90岁的朱金池老人忆起1953年那场惨烈的夏季战役,哭了。他因为那场战役失去了并肩作战的战友,也是在那场战役中,他指挥战友歼敌2000余人,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授予其一级国旗勋章。

1949年6月,朱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跨过鸭绿江,参与抗美援朝战役。1953年6月25日,我军发起夏季进攻战役,朱金池作为观察班长,指挥5个炮兵群的炮火。

6月26日凌晨,一排排炮弹打来,把观察所的工事打塌,朱金池两位战友在他面前牺牲,他强忍悲痛,在残破的工事里继续观察,呼唤多个炮兵群火力。战斗持续七天七夜,他和战友将敌人百余次冲击击溃。

战役胜利,当战友把他从山上背下时,浑身是血,没有知觉。他的英雄事迹传开,被大家赞为“大炮的眼睛”,当月火线入党。当年国庆节,他作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一员,到北京观礼,和毛主席合影。

解放军老兵宋占亮

扎根基层25年 上门为辖区儿童打疫苗

今年90岁的宋占亮曾是一名解放军老兵,参与过太原战役,在战场上救死扶伤,转业后扎根基层卫生所25年,默默奉献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17岁那年,宋占亮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医务兵。1948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解放战争中最艰难的城市攻坚战——太原战役。

战场上,宋占亮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一次抢救中,他和伤员在麦地里被敌军发现,他立刻用身体掩护伤员,敌军一阵机枪扫射,子弹打在老乡翻过的土里,才躲过一劫。

在宋老家中,可以找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北纪念章等徽章。

“在战场上要完成好革命任务,在平凡岗位上同样要给党一个交代。” 1962年,宋占亮转业到武昌铁路医院(后划归武汉市武昌医院)黄石铁山卫生所任所长。

在他管辖的范围内,儿童预防接种完成率100%,25年来没有发生一例麻痹症。他用爱和责任筑起了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道防线。

人民公仆卢寿彰

几乎不坐公车 公家信封不让家人用

少年时,卢寿彰因为反抗地主恶霸的欺凌,投身革命队伍。在一次为部队征集粮食时,一名老乡非要将家里最后一碗米倒进部队的米袋子,自己再出门借粮食给家里的孩子吃。

“我永远忘不了这个场景,这是老百姓对我们共产党人沉甸甸的托付。”从那一刻起,主要从事财务工作的卢寿彰就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老百姓的东西一点都不能动,老百姓的事是天大的事。

新中国成立后,卢老先后担任武汉汉阳军管小组组长、民政科长,汉阳区副区长、武汉市卫生局副局长。当了20多年干部,卢寿彰几乎没有用过公车,去市里开会自己搭公交,公交车票从不拿去报销。家中孩子要用信封,找卢寿彰讨几张,也被他严词拒绝,“公家的信封不能用!”

有着75年党龄的百岁老人卢寿彰,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初心”的理解。被市里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是卢老一生最得意的事。

工科女院长费剑秋

一个月集聚80位医生 恢复重建市中医医院

在武汉市中医医院院史上,费剑秋是一位“传奇人物”,她是第一位女书记、院长,参与该院上世纪70年代的恢复重建,还参加过解放战争,有着工科背景。

1960年,在组织安排下,费剑秋进入武汉市中医医院,担任党总支副书记,这一做就是10年。一个工科生来到完全陌生的中医行业,费剑秋欣然前往。

1970年,市中医医院被撤销,医生们散落到了其他医院,直到1978年恢复重建。

“我是学工科的,中医看病我不懂,但是我们知识分子,最重要的就是知识报国。请大家和我一起回中医医院,我们用最好的中医技术回报祖国,回报人民。”人才是医院重建、发展的根本,费剑秋意识到这一点,她带着国家和市里的新政策,逐个登门拜访原中医医院的老职工,尤其是大师、名师。一个月内,80名中医纷纷回到熟悉的地方。

当时,武汉市中医医院汇聚了黄寿人、刘达夫、章真如、张家声、张介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大师名医,一时名声在外。

大医精诚孙曾拯

91岁高龄坚持坐诊为患者看病

他说,“人生前30年为学习期,中间30年为创业期,退休后的30年为就业期。”他用行动践行这句话,91岁高龄坚持坐诊看病,他就是皮肤病诊疗名家、行业内有“孙皮肤”之称的孙曾拯。

“您年纪超过90岁了,是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让您还能坚持坐诊看病?”市第一医院“90后”党员梅娅捷,这样问孙曾拯教授。

“我是一名医生,不看病干啥?”孙曾拯的回答简短朴实。这句话包含他一生的追求,就是为患者服务,回报社会。

每天早上,孙曾拯会提前半个小时到门诊。看病时,他尽量多跟病人交待几句,多听病人倾诉,用最便宜的药解决皮肤问题。

他看病有个习惯,开完药,会让患者拿药后再来一次,每种药怎么用,他逐一讲解。这一习惯一直未改变,“当医生的,当然应该为病人讲清楚”。

有同事曾建议,门诊应研究限号措施,孙曾拯不同意,他认为,限号就是限制病人看病,“病人看病不容易,宁愿自己累点,当天的号看完才能下班”。

疾控卫士姜新诚

做一辈子疾控人 “预防为主”战略初衷终不忘

“一次治疗可以救一个人,一次预防可以救成千上万人。”姜新诚是一名95岁老党员,曾在抗美援朝战役中担任卫生员。战役结束后,他从后方医院转业,和老伴被分配到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一待就是24年。

江华县山连着山,结核病、疟疾、丝虫病、钩虫病等地方病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他与结核病人近距离接触,一次次向瑶族老乡发放防治药物。根据丝虫的活动特点,姜新诚半夜一两点钟敲开老乡的门进行抽血检查。哪怕是一座山尖上只住着一户人家,他也不会落下。

1979年,姜新诚调至武汉市防疫站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汉南水洪乡鞋尖村发生了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姜新诚主动前往,查病治病,处置疫源地。他的扎实认真、兢兢业业感动了村民。

姜新诚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疾控人对初心的理解:安于平凡,把人民健康时时放在心上;精于事业,把预防控制时时处处做在前头。

全国先进生产者常月英

主动申请护理重症结核病人

结核病是传染病,上世纪70年代,多数人对结核病非常恐惧。在当时的武汉市结核病防治院(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护士调动工作岗位。而护士长常月英,是坚守在这里最久的人之一。

一次,一名重症结核病患者入了院。他病情严重并伴有多种并发症,全身多处溃烂。负责这名患者的年轻护士来到他床边,却害怕感染疾病,不愿去擦洗病人的身体。时间一长,患者身上长了褥疮。

院长来查房,发现这名患者有褥疮,对护士十分不满,严厉批评了她。常月英提出,由她来承担这名患者的护理。

常月英每天帮病人擦两遍身子,在她的护理下,半个月后,患者身上褥疮不见了,传染病情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从此,护士之间没有人再提害怕传染之类的事。

“护士的手,母亲的心”,这句话用来形容常月英再合适不过。92岁的她从事护理工作36年,曾获全国铁路先进生产者。“作为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别人不做的我要抢着做。”常月英始终记得入党时的誓言。

“麻风斗士”卢德本

20多年青春扎根“麻风村” 成为病人大管家

数十年前,麻风病是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传染病,病人可能毁容、致残,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而武汉皮肤病防治院的退休党员卢德本曾扎根“麻风村”20多年。

1953年,20多岁的卢德本来到刚成立不久的武汉市麻风病院,担任药剂师。配药、制药、送药,卢德本吃住都在医院,“组织交给的任务在身,从未想过自己会不会被传染,也并不害怕接触病人”。

麻风村一般都建在偏远地带。五六十年代,为给黄陂黄花涝的病人送药,他用扁担挑着满满两大箱药品,从武胜路赶到武昌站,坐火车到滠口,再走上20里路,才到病区。六七十年代,为给花山的病人送药,甚至需要翻山越岭。

由于人手严重缺乏,他不仅配药送药,还兼职当起医生、护士、炊事员。“老卢为人本分,脾气特别好。”病人这样评价他。由于病人购买生活用品不便,很多时候都是卢德本帮着买。脚盆、针头线脑,他一趟趟奔波,送到病人手里。

【对 话】90后青年党员:

传承老前辈大义大爱

市第四医院青年党员陈梦圆:虽然通过各种电视剧、电影了解过很多感人的英雄故事,但远远不及身边人带来的震撼大。尤其是李少卿老人,有着光荣的过去,却很少向人提起,默默做着平凡的工作,实在让人叹服。更重要的是,她这种为了理想和信念,能用一生去追求、去实践的精神,深深打动着我,让我忍不住想靠近、想学习。

武汉市卫健委机关青年党员杜谨宇:卢寿彰老人告诉我,老百姓把家里最后一口粮倒进部队的米袋子,这段故事深深打动了我,我真正体会到共产党的“魅力”,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重托值得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奋斗终生。在机关,我主要从事目标绩效管理工作,这份工作虽然不在健康守卫的第一线,但是同样承担着“为人民服务”的重担,必须全力以赴,因为每一项绩效目标的督促完成,都是给健康武汉事业添砖加瓦。

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护士邓璐:孙曾拯教授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程度。这种潜心钻研、专心服务的工作精神,让我很受教育和启发。我在医院工作6年了,过去也曾有迷茫的时候,曾想到过放弃。孙教授为病人看病66年,还历经艰苦的岁月,他都没有放弃过,这让我受到深刻的教育。

市第三医院青年党员昝俊杰:当朱金池爷爷说1953年夏季战役他的战友被活埋时,他这样的硬汉也流下了眼泪。我内心非常震撼,革命战士为了国家和人民,遇到危险冲锋在前,他们的大义大爱让人敬佩。和平年代虽然不需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们可以在工作生活中传承这种大义大爱。

【反 响】“90携手90”活动

引发全国媒体关注

“90携手90”活动自启动以来,引发全国媒体广泛关注,以及省市相关部门点赞。

近两周,98岁抗战老兵李少卿军功章压箱底的事迹,抗美援朝战斗英雄朱金池的事迹,孙曾拯教授91岁坚持坐诊的事迹等,被人民网、学习强国、湖北省人民政府网、新浪网、中国广播网、腾讯网等网站转载。

网友“我爱我豆”留言说:“五年前女儿湿疹反复发作,都是孙老看的,犹记得有几次去晚了没号,孙老温柔地握着女儿的小手,在手心写字给我们加号!愿孙老健康长寿!”

网友“天了个命”说:“李少卿老人跟张富清一样淡泊名利,老一辈的革命精神正是现在社会缺乏的。”

网友“天使”说:“向老同志们致敬!您们把青春和韶华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网友“会跳舞的蔡文姬”说:“青年人是时代的接力棒,我们应该把老一辈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

下一步,武汉市卫生健康系统将发动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老党员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策划: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编辑:朱曦东】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