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物· // 明太祖的洗剪吹

明太祖亲自为大明子民定制的洗剪吹中,除了网巾,还有一种全名叫“四方平定巾”的巾帽





     文/寇研

    1344年那个春天,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袭击江淮,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场灾难中,朱元璋的双亲相继病逝,为讨一口饭吃,16岁的小伙子剃度出家,当了一名和尚。

    为生存所迫剃光头发并以“化缘”为名四处流浪的三年,朱元璋先生想必刻骨铭心,以至当了皇帝以后也尤为关心头发的事。新朝开制、百废待兴中,他忙里偷闲,亲自推广了明代男子独有的基本发饰:网巾。

    网巾专为束发用,形状似网兜,网口加了滚边,叫“网巾边”,网巾边有系带,即“网巾带”,再有一对小环,称“网巾圈”,网巾带从网巾圈穿过、系结,固住头发。古代中原人,不论男女头发都老长,往往会在头顶绾一个发髻,因而这网巾顶部又留了一个圆孔,也有滚边和绳带,发髻从圆孔探出,再由绳带缚住。

    由是,网巾的正确使用方式为:将网巾覆于头部,发髻从网巾顶的圆孔穿出,上下网巾带一起收紧,这样一来,不论头顶的发髻还是其余碎发,都一律收进网巾里,史称“万发俱齐”,又叫“一统山河”。创业刚成功的明太祖尤喜欢“一统山河”这名字的吉祥,外加极强的实用性,便迅速将网巾推广。

    基本款也是基础款,意味着发饰的第一步,与身体贴近,相对私密,不能轻易示人。明一代,有身份的人出门,还需在网巾外罩以巾或冠。因此,明太祖亲自为大明子民定制的洗剪吹中,除了网巾,还有一种全名叫“四方平定巾”的巾帽。这巾帽戴在头上是帽,呈四角方形,板正挺括,取下则是巾,可随意折叠,方便收纳。明太祖极中意,随即下诏,“洪武三年令士戴四方平定巾。”

    网巾作为基本款,实用为先,样式单一,材料也无贵贱之论。巾帽就不同。明代巾帽款式、种类繁多,且有等级之分。如这四方平定巾,乃读书人专用头巾。而皇帝、皇太子常服,须戴“乌纱折角向上巾”,官员则戴乌纱帽,民间百姓流行戴一种叫“六和一统帽”的瓜皮帽,等等。

    洪武初年,太祖力倡节俭,四方巾颜色大多为黑漆。到了明代中后期,四方巾的颜色、样式丰富了许多,明末叶梦珠《阅世编》卷八有载:“其后巾式时改,或高或低,或方或扁,或仿晋、唐,或从时制,总非士林莫敢服矣。”但最引人注目的要数方巾高度的变化。成化年间,方巾高度还为14厘米左右,到了嘉靖年间,方巾高度已增加到25厘米,因此,民间有“头顶一个书橱”的说法,用来形容一个读书人戴的高帽子。

    和“一统山河”一样,明太祖极喜欢“四方平定巾”这名字的象征意义。一统山河,还四方平定,大明王朝似乎从此高枕无忧了。但仅270多年后,大明不仅山河破碎,老百姓连头发也保不住了。

    崇祯十七年(1644)清军入关,沿途发布告示:“凡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不剃发者,逮至军门,“朝至朝斩,夕至夕斩”。

    但这剃头令却也迅速引发了大规模的武装反抗,“许多地方的抗清斗争不始于清廷接管之时,而起于剃发令颁布之日”,可说是实实在在的“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的演绎了。此时,戴网巾已经成为一种抗清行为。比如1650年,张居正之孙张同敝就义前,为表自己的忠明之心,还特意取出网巾戴上。而网巾,也一度与令牌、刀枪一道成为清廷判定一个人是否谋反的证物。

    不仅如此,佩戴网巾也是一种怀旧仪式。叶梦珠《阅世编》有载,顺治初年,某些仕清的汉人官僚,“剃发之后,加冠者必仍带网巾于内。”想想清朝人的发式吧。头顶再罩一个网巾,会是什么样子。只能说,人要怀起旧来,啥事都干得出来。

寇研 作家,出版了《思奔》《上官婉儿和她的大唐》等作品多部。


    (编辑:禹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