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分级诊疗“软能力”,夯实大健康基础平台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2日讯(记者史强 )分级诊疗如何推进?市政协常委、武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李智杰12日告诉记者,本次两会上,他和其他19位市政协委员联名提出提案,建议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加速弥补分级诊疗软能力建设上的短板,进行系统集成性的制度创新。

市政协委员李智杰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硬件普遍得到了提档升级,对于坚持共享发展、增进群众就医福祉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随着医改进入攻坚期,由于改革的不配套,特别是分级诊疗软能力建设不足,使基层医疗机构“健康管理的守门人”角色面临尴尬局面。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欠缺,各基层中心普遍缺乏专科技术和必要的检测医疗设备,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信息共享和分级医疗需要;基层现行的药物制度不能满足群众需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低;大医院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动力不足等。

李智杰表示,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有5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强化政府主体责任,推进医联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基层医疗集团理事会,理顺各方权责,明确政府、医院和卫生行政部门三方的职责和权利界限,推动人财物等医疗卫生资源向基层下沉,构建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的协调、统一、高效的运行决策机制。

二是创新机制,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出台操作性强的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并配套改革医生职业评价体系,改变行政派遣的方式,落实全科医学队伍的福利待遇政策,促进更多优质医疗人力资源自愿下沉。调整基药目录,满足居民需求。建议针对医联体运行需要适当调整基本药物目录,进一步减轻群众用药负担。

三是发挥医保支付经济杠杆作用倒逼分级诊疗落地。进一步扩大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间差别支付比例。适当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合理引导就医流向。改革目前的医联体各医疗机构为单元的医保付费模式,向以医联体为服务总单元的医保总额支付模式转变,建立“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的激励支付机制,促使主导医院主动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流普通门诊,激励各级医疗机构选择合理的医疗技术,主动控制好医疗卫生服务成本,由保疾病向保健康模式转变。

四是创新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一要推广“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公卫医生”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以政策引导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开设医生工作室,为居民提供包括院前预防、院中诊疗、院后康复在内的全程医疗健康服务。二要建立有效激励体系调动家庭医生服务积极性。通过合理提高签约服务费标准,制定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办法,调动家庭医生服务积极性,提高服务效率。三要配套调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政策。将家庭医生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从制度上强化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五是加快医疗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共享深度。以省、市、区三级医疗健康信息平台为支撑,实现区域内医疗信息系统全互联、大数据全共享、检查检验结果全互认,实现患者诊疗信息的连续性、诊治疗过程的透明性。信息平台融合家庭医生签约系统,推进远程诊断、远程会诊、远程治疗、远程培训、实现大医院和基层医疗资源共享,节约基层人力物力投入,充分利用大医院设备人才优势,通过流程再造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作者:史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