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楹联家白雉山向黄鹤楼捐赠四件旧物,牵出一段70年“人楼情缘”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8日讯  70年前在“黄鹤楼”前拍的老照片,34年前的会议通知……近日,著名楹联家白雉山向黄鹤楼公园管理处捐赠4件珍藏多年的旧物。25日,长江日报记者对85岁高龄的白雉山先生进行采访,在老人的娓娓讲述中,一段跨越70年的“人楼情缘”慢慢展开。

15岁时初见“黄鹤楼”

其中一件旧物是一张在“黄鹤楼”前的合照,照片上两位穿着军装的青年风华正茂。白雉山指着左边的青年说:“这个是我,但是背后的黄鹤楼却是假的。”

1949年白雉山和战友一起在照相馆与“黄鹤楼”合影。

白雉山先生出生于鄂东南一个偏僻的山区,因从小读过几年私塾,从书上知道武汉有个大名鼎鼎的黄鹤楼,遂对崔颢诗中所描绘的山川胜迹仰慕不已,只恨无缘一见。

1949年,时年15岁的他入伍到某军分区文工团工作。一次同一位战友一道到武汉出差,特地去蛇山上看了心驰神往的“黄鹤楼”,却被告知看到的是奥略楼,黄鹤楼已经被毁。正在失望之际,看到楼下有家照相馆里有个专供游客拍照的“黄鹤楼”布景,于是他喜出望外,与战友拍了一张合照,并将照片一直珍藏至今。

“后来我还特地问了专业人士,得知布景上的黄鹤楼是仿照清代同治年间建造的黄鹤楼模样绘制的。”白雉山说。

51岁为黄鹤楼写楹联

1985年6月黄鹤楼重建开放前夕, 武汉市委宣传部组织省市十余位专家学者,对楼区的诗词、楹联、匾额、书法、绘画等文化设施进行最后的验收检查。“收到会议通知时,我欣喜若狂。因为我不仅能够见到真正的黄鹤楼了,还将参与到它的重建工作中!”白雉山说。

1985年受邀参加验收检查的专家学者们在重建的黄鹤楼前合影。

在检查中,学者徐明庭和时任江汉大学校长的杨江柱、长江日报记者马昌松等都向他建议说:“您是楹联专家,能否写一副长联,将名楼重建后的江山胜迹、人文景观等都写进去,岂不更有时代意义?”

白雉山经过半个月的构思和修改,创作了一副216字的长联,获得了各位学者的一致认可,经楼方组织专家审核后,最后由著名书法家陈义经先生书写,被刻挂在白云阁的正厅。

捐赠的旧物中其中一件便是保存至今的会议通知原件,还有受邀专家学者们在重建竣工的黄鹤楼前的合照。

黄鹤楼的名誉比我自己的还重要

作为黄鹤楼的文化顾问,白雉山时刻关注着黄鹤楼,坚决维护着黄鹤楼的名誉。

2015年初,“黄鹤古肆”一条街租给商家经营,他们自行编书挂联,谬误百出,严重损害了名楼的信誉。白雉山看到后坚决要求撤销,最后终获解决。

问及捐赠这些自己珍视旧物的原因,老人回答:此生有幸,我因从小在书本上知道并热爱上了黄鹤楼,名楼重建时又承蒙邀请参与了验收检查工作,后又被聘请为文化顾问。三十多年来,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们都对我关爱有加,情深谊笃,令人感动。我与名楼已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今老朽,来日无多,故决定将几件有关名楼重建时的资料捐赠,以不负初心。

黄鹤楼管理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白老捐赠的物品将作为重要史料珍藏,并在相关展示展览活动和展馆展出。

白雉山为黄鹤楼写的长联内容如下:

九派正茫茫,凭栏吊古,纷纷感慨系心头:想物换星移,涛翻浪卷;白云依旧,黄鹤难踪。念彼戟折沙沉,梅愁柳怨;琴声幽咽,草色凄迷。屈子吟来,泽畔悲音犹绕耳;明妃远去,塞边乡思尚萦怀。更兼他名将美人,灰消烟灭;电光石火,转瞬千年。问诗中圣哲,阁上神仙,何事匆匆成过客?

一游诚眷眷,揽胜登楼,幅幅彩图呈眼底:看鸟飞鱼跃,龟舞蛇翔;绿树婆娑,红墙掩映。当此风和日丽,舟疾帆轻;汽笛争鸣,钢花怒放。毛公豪兴,毫端高峡出平湖;郭老多情,笔下长虹横鄂渚。还伴这雕梁画栋,璧合珠联;壮志宏猷,创基万代。喜楚地贤才,禹州俊杰,相逢济济在今朝!(记者杨晓雨 通讯员王建权 张胜仪)

【编辑:彭向东】

(作者:杨晓雨)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