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20多年前的武汉长这样,真像一部现实版的“变形记”,快来找找有没有你家

前段时间,“什么是武汉”刷屏朋友圈,许多人被武汉美景惊艳了。而当小玩子看到武汉用20多年时间打造的这部“变形记”时,才知道什么叫武汉实力。

这部城市“变形记”藏在了武汉摄影师李亚军的相册里城市坐标前后20年就在机器的那一声声“咔嚓”里。

李亚军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在离汉口江滩不到200米远的地方长大。作为一个长江、汉水旁长大的武汉伢,他与水有着天然的情感。

今年58岁的他,曾是单位里的宣传骨干,1991年接触摄影后就爱上了这份工作。出于对武汉这座城的喜爱,20多年来,他常奔波在武汉三镇,拍摄了上百组“城市登记照”。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拍下各地的照片,多年后他还回到了老照片拍摄地,重新拍摄了一组组新照片,透过这些对比图,武汉的成长、蜕变都在时光里。

长江二桥

1995年6月15日,武汉长江二桥通车前数十万市民上桥游览,场面蔚为壮观

2019年4月12日,武汉长江二桥车如流水

汉口江滩

镜头里,长江沿岸的一组照片它从同一个角度拍了整整二十年,拍到了汉口江滩一步步变美的历程。1999年时,汉口江滩入口还是荒土;2005年时,江滩已经修建得初具规模;2019年时,汉口江滩栈道已成为旅游拍照打卡地。

2005年8月24日,蓝天下的汉口江滩

2018年9月4日,汉口江滩绿意葱茏,高楼大厦耸立在旁

江汉关

1994年6月,他站在武昌拍长江对岸的江汉关一带,武汉港、长航大楼、工商银行大楼是为数不多的高楼和标志性建筑。可是,今年他再拍汉口的沿江大道,发现江汉关都不好找了。

1994年6月,武昌江边对岸的汉口沿江建筑

2018年7月15日,汉口沿江建筑像是一块块形状不一的积木搭建在了画里

如今武昌江滩、青山江滩、硚口江滩相继建成,两江四岸已经成为城市闪亮名片,成为旅游者纷纷打卡地之一,也是武汉人民生态宜居的缩影。

红房子变高楼大厦

在他的印象里,90年代的武汉路很窄,房子很矮,到处都是红瓦房。那时他的梦想就是,武汉有一天也能变成外国画册里高楼大厦的模样,世界能看到武汉的美。2000年的钟声敲响以后,武汉迈入千禧年之后,武汉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1994年11月,汉口江汉路片区从上空往下看都是红屋顶的房子

2019年6月13日,汉口江汉路片区的红屋顶矮房子已被许多高楼逐渐代替

汉口火车站

1991年10月大智路的老汉口站退出历史舞台汉口新火车站投入使用如今的汉口火车站旅人来往穿行汉口火车站是他们打量武汉的窗口之一


1992年4月,汉口火车站前,市民出行的交通工具还是28自行车

2019年6月13日,小汽车整整齐齐泊在汉口火车站前,马路上车流不息

李亚军就是这个城市的吟游诗人,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说起城市建筑,他如数家珍,硚口区古田二路、东西湖区五环广场、汉口王家墩、汉阳鹦鹉洲……在他的镜头中,城市旧貌换新颜。

1993年7月16日,硚口汉江百舸争流

2018年8月20日,硚口汉江沿岸地区一旁高楼巍峨,一旁绿树成荫,碧水澄净,桥面车来车往

2008年3月3日,汉阳鹦鹉洲片区还显得很沧桑,有着浓浓的历史韵味

2019年,6月3日,汉阳鹦鹉洲片区换“新颜”,高楼林立

李亚军说:“武汉城市变速太快了,我隔几年再去同一个地方拍摄的时候,常感到震撼,拔地而起的高楼已经改变了城市原本的样子,这就是武汉发展的速度。”

他在二十多年的纪实之旅中,背着十几斤的摄影器材游走在武汉三镇是常有的事。拍摄途中的艰辛困苦也有过,徒步36层楼梯、天气最热的时候中暑……如此执迷拍摄城市变迁图,值吗?他回答:“值!这是我的爱好,我要拍到我拍不动为止……”

城市在毫秒之间悄然蝶变,在“武汉,每天不一样”的slogan里,酝酿出一个更好的武汉。在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的征程上,武汉,没有止步。关于这座城的变迁,我们等你来见证。

我是城市见证者——庆祝建国70周年征集活动7月底,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发起“我是城市见证者”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征集照片、实物。

▪ 征集时间:7月29日-9月中旬

▪ 主办单位: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

▪ 承办单位: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武汉规划展示馆)、长江日报策展中心

【照片征集】

征集以“武汉城市发展”为大主题的新老对比照片,反映武汉城市建设发展。

您可用手机、相机翻拍老照片,还可以到当年留影的老地方,重拍一张新照片。

征集要求

1、 黑白、彩色照片均可,文件大小不低于200KB,不超过5MB,请勿用拼图形式。

2、 可提交多组作品,每组作品不少于2张,每组照片需附200字以内简介。

3、 每组作品必须为武汉同一位置拍摄的新老照片对比,1张或多张不同时代老照片,1张近照,照片中需包含人物及武汉风光,例如武汉老建筑(黄鹤楼等)、公园(中山公园等)、街道、桥梁等。

4、 作品拍摄形式不限,手机、单反拍摄均可。老照片接受翻拍、扫描等形式。

5、 投稿作者须署真实姓名及联系方式。

6、 若条件允许,可提供一分钟视频介绍照片背后的故事,视频将作为评选加分项。

7、 评选入围照片将有机会在武汉规划展示馆展出,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8、 投稿一律采用网络投稿方式。即日起至9月中旬,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或将作品发送至指定邮箱cjrbwenbo@163.com,三种方式任选其一即可。

【实物征集要求】

1、 实物时间范围:1949年-2019年

2、 征集方式:以移交、捐赠、征购三种方式为主。经过鉴选后,将为捐赠文物者颁发捐赠证书或收藏证书,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奖励。

3、 实物类型:

(1)能反映武汉城市建设发展的实物资料,如老照片、证件、报刊、民间日记、邮票、图标、生产经营记录等,确实能反映武汉市的楼宇、道路、桥梁、绿地、公园、交通、航运等方面变化的各类档案。

(2)参与武汉城市建设的英模、劳模和先进典型存留的笔记、日记、书信、照片、影像或录音资料、调查报告、文件草稿、讲话记录、回忆录等原件或复印件。

(3)征集反映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为武汉城市建设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百姓记忆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事等图片、文件、音频、视频等档案。

4、 报名方式:在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或识别下方二维码报名,或直接联系记者吴嘉豪,电话13016494624

可扫描识别二维码报名

参赛作品经过初审后,于9月下旬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评选。

▪ 特优奖:若干(奖金:1000元/人)

备注:评委将评选出若干特优奖,如无则空缺

▪ 优胜奖:50人(奖金:300元/人)

▪ 入围奖:100人(赠送价值100元的武汉规划展示馆庆祝建国70周年定制礼品一份)

实物类

参赛作品经过初审后,于2019年9月下旬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评选。

▪ 优胜奖:30人(经过鉴选决定后予以适当奖励)

▪ 入围奖:50人(赠送价值100元武汉规划展示馆庆祝建国70周年定制礼品一份)

声明:长江日报对本文文字拥有独家版权,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个人或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洗稿,一经发现,必追究侵权责!(文字:记者吴嘉豪 摄影:李亚军)

【编辑  程佳怡】

(作者:吴嘉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