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宗师的山水画“过世50年才被人看懂”,黄宾虹原作来汉免费展出

工作人员都戴着手套和口罩布展

《黄宾虹设色山水轴》

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周满珍 通讯员李霞)16日,曾在北京、杭州多地引发“黄宾虹热”的“参悟内美——黄宾虹作品展”将在武汉美术馆和市民见面。50多件黄宾虹代表性原作,市场估值高达3亿元,不仅珍贵异常,运输和布展也让武汉美术馆费尽心思。

过世50年后才被人看懂

黄宾虹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他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80岁后画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此次来汉展出的除了50多件画作,还有黄宾虹和各界文化名流交往的信札,共计80余幅,全部从浙江省博物馆的8000多件藏品中精选而来,市场估值3亿多元。

展览策展人卢炘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此次展览虽规模不如北京、杭州展,但所展出的作品是精品中的精品,既有黄宾虹代表性山水画作品,也有书法、 花鸟和文献资料。卢炘介绍,作为历代中国画研究的集大成者,笔墨思想到黄宾虹这里达到了最高峰。“历代大家的技法、笔法,都可以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他当过美术编辑,写过几百万字著作,学养很高。”

卢炘介绍,潘天寿、傅抱石等画家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自己的风格,而黄宾虹60岁前并非名家,“黄宾虹是晚熟的,他70岁到90岁才确定了风格。”他以此次在汉展出的《雨景写意涂轴》为例,“这是他89岁时创作的作品,很黑的山峦,却有很丰富的留白亮点,加上点景人物,可谓他风格的代表作。”

另一幅《设色山水轴》,则是黄宾虹90岁时画的,“他的住所离杭州西泠桥几百米,每天都去坐坐。虽然线条洗炼,但他的用墨跟笔搭在一起,很透,一般人很难掌握。他的画有抽象的味道,这和他研究西方印象派理论有关,但他的画是从中国画走出来的,表达的是中国人的精神,局部是抽象,组合起来就是具象的。”

黄宾虹在世时,傅雷、潘天寿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傅雷还曾撰文说黄宾虹是几百年才出现的一个大师,但大众认为他的作品太黑,看不懂。因此黄宾虹曾说,“等我过世50年以后,人家就看得懂,就会认识我了。”

黄宾虹1955年去世后,他的9000多件作品全部都打包捐给了浙江省博物馆。这些作品堆在仓库里几无人赏识。没想到2004至2005年间,在他去世快50年时,市场上突然掀起黄宾虹热,大家为他举办黄宾虹纪念展、回顾展,“艺术圈内外大为惊叹,重新认识他真正的价值。”

光是适应湿度温度就花了两天

陪同卢炘一起在布展现场忙碌的武汉美术馆馆长助理宋文翔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此次来汉展出的都是文物级作品,很难借出来,此次来汉的借展费、运输费、保险费,占了武汉美术馆全年展览经费的三分之二。“秋天更适合文物级作品展出,武汉正值炎夏,好在我们为这些画创造了恒温、恒湿的环境,否则不敢拿出来展览。”

宋文翔介绍,此次展出的作品都是浙江省博物馆一级文物,因此整个展程都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来做。“作为美术馆,我们没有博物馆里固定的陈列展柜,这次特意定做了一批专业级的展框,让观众可以近距离观看。因为是展框,对恒温恒湿要求更高。”他说,整个展览过程美术馆都会全程监督温度湿度,“温度始终保持在15℃至18℃之间,湿度保证控制在55度到60度,不超过65度。”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这批作品从浙江来汉,全程由专业运输公司用专业航空箱运过来,箱内层层包裹式保护。“取的时候,所有工作人员都戴着手套和口罩,避免手上、眼睛、口腔、鼻孔呼出的空气和液体,对文物有损坏。整个布展的流程,装框的流程,都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范操作。”

长江日报记者在布展现场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打开一幅山水卷轴作品。工作人员先戴着手套取出画作,放在展板上,上下用玻璃条固定,再用边条把两边压住:“压条也有讲究,除了美观还有保护固定作用,搬动时就不会伤害作品。我们用的都是专业布展的钉子,还有固定的轴套,确保这些固定部件不接触画作本身,然后再放入展框展出。”

宋文翔透露,这些文物级作品打开时,如果温度、湿度不对,就会“折寿”。因此, 作品运到武汉后,尽管全程使用的是专业恒温恒湿的运输车,但也不能马上打开,而是放在中转库度过温度湿度适应过渡期,“至少24小时后再移到展厅,在展厅里至少再放24小时,适应展厅的温湿度后才能打开。”

与此前其他城市的黄宾虹作品展不同的是,此次武汉展览启用展框,让武汉市民得以近距离细品画作的讲究之处。“这样的高水平的特展,如果在其他城市,可能会以特展形式卖高价票。武汉美术馆作为公立美术馆,将免费开放至9月15日。”

【编辑:程佳怡】

(作者:记者周满珍 通讯员李霞)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