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有权改变整个世界?” 《硅谷帝国》:警惕巨头们的野心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在《硅谷帝国》的封面印着这样的广告语:一本完全颠覆硅谷印象的书,揭露你不知道的硅谷“阴暗面”!

按照我的标准,这本书距离“揭露阴暗面”还有一段距离,但它确实道出了GAFA一些不为人注意的真相。GAFA是作者路西·格林创造的一个简称,指的是谷歌、苹果、脸书和亚马逊,这是世界上最有权、最有钱、最有名的四大公司,作者认为,这也是最强大最有野心的“四巨头”。

在四巨头之外,还有一批同样炙手可热的硅谷新贵,比如优步、爱彼迎、特斯拉等等,作者也没有放过他们,认为他们和GAFA一样,说得好听一点,“打算塑造我们的未来”,说得露骨一点,就是想成为主宰、想要掌权。

此说是否太过于危言耸听?作者从亲历的一场争论写起。

一场关于“长生不老”的争论

路西·格林是个未来学家、智库领导人,一年到头总要出席各种论坛、演讲、交流、会议,在2014年的一次会上,她目睹了媒体人和亿万富翁彼得·蒂尔之间的争论。

彼得·蒂尔是全球支付平台Paypal联合创始人、著名硅谷投资人、畅销书《从0到1》作者,他有很多看似疯狂的投资项目,比如复活一头猛犸象、比如签下“冷冻协议”,一旦患有不可治愈的疾病时,身体就会被冷冻起来,并在未来有治疗方式出现时才进行解冻等等,据传他希望通过输入年轻人的血液来保持青春,这有点像香港老电影《生死搏斗》的情节了。

那次会上,有媒体人讽刺彼得·蒂尔:“你真的认为你可以永远活下去吗?”

彼得·蒂尔给了一个曲折的回答:“现在的人已经不再对未来或者科技的前景充满激情,在解决世界性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更加踌躇满志,我们的远大抱负都上哪里去了?”

媒体人追问:“你真的有权改变整个世界?” 彼得·蒂尔回答:“这个问题很难说,你可以反过来提问华盛顿特区的政客们,他们阻止医疗发明去救死扶伤,是谁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又是谁赋予那些人权力,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阻碍科技发展?现实是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一个完美无瑕的世界,这个世界问题丛生,有很多极其糟糕的事情,因此我认为我们有责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而这就意味着有时候我们无法去征求许可,而是随后求得谅解。”

 先行动,然后再去寻求谅解/批准/支持,这就是巨头们的心声。路西·格林在场目睹了这一幕,感到震惊,不只是因为彼得·蒂尔含蓄地承认追求“长生不老”,更因为硅谷巨头对传统规范的轻蔑。她意识到,新的权力中心正在形成,“在文化影响力方面,它们已经远远超过了政府和学术机构,甚至超过了好菜坞。现在,不仅我们的生活方式由它们主宰,就连我们的医疗保健、教育、基础建设、能源、太空旅行和邮政系统,它们也在全力争夺。……这些都在表明,除了企业自身的发展,硅谷领袖们开始思考更广泛的领域,比如新的社会模式、系统、城市规划和未来世界的愿景。带着特有的狂妄自大,他们正在关注周围的世界——他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商业生活,那么为什么不把我们的政治生活和生物生活也改变一下呢??”

怀着这种想法,路西·格林深入调研硅谷,采访上百人,写出《硅谷帝国》。

为什么他们都对太空感兴趣

《硅谷帝国》对巨头的质疑和批判涉及各方面,其中一个有趣的点,是巨头们都对“太空”感兴趣。

马斯克的Space X在航天方面的努力已是人尽皆知,但亚马逊老板贝佐斯创办的太空冒险公司蓝色起源((Blue Origin))也在积极推进,目标是要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的人类定居点,并且在未来五年之内展开登陆月球任务。

此外,英国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创办的太空旅游公司“维珍银河”也要参一脚,他们计划提供的亚轨道旅行票价约合25万美元。已经有近千人预订座位。

美国休斯顿太空旅游公司Axiom Space也计划推出太空酒店,让太空游客在国际空间站停留7至10天,人均费用为5500万美元。

为什么他们都对太空感兴趣?《硅谷帝国》认为,这是巨头们自负“天命”的一种表现,他们认为自己有了资本和技术,就可以做到一切,完全不需要政府,反而是要做到政府不能做的事情,充当“未来设计师”,就和追求“长生不老”一样。另一方面,他们希望寻找一个避开现有监管体系的“法外之地”,一个新空间,能够让他们在里面充分主宰,享有完全的话事权。

其实,从上世纪开始,这种追求“法外之地”的努力就开始了,不止一个富翁、科学家或组织,宣布要在公海上建设“海洋家园”“海洋城市”,听起来是某种自由人的联盟,但在实际上显然是资本控制。由于“海洋家园”明显触碰了主权国家的奶酪,因此受到了严厉警告,影响力渐渐变小;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出现了“法外之地”的高配版,也就是如今的巨头太空之梦。

 说来说去,进入太空,不仅是巨头们最好的广告,也关乎惊人的利益,更是他们深层情怀之所在。

当硅谷巨头们介入政治

千千万万的中国人都曾经在中学阶段学过《政治经济学常识》,“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资本在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这些都刻在我们的知识框架里。

但是《硅谷帝国》的作者发现了新的现象。硅谷巨头抛头露面,总是一副平民模样,显得开放、亲和,有时是略带书生气的可爱技术宅,有时是甘于奉献的慈善公益人士,有时又是睿智的思想家,然而这些都是精心设计包装的结果。真相是,巨头们跃跃欲试,打算利用自己掌握的大数据和新科技、自己拥有的超级人气,直接问鼎权力;某个社交网站巨头有兴趣竞选总统,这在“圈子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硅谷帝国》挖苦此公,在公开场合精心维护自己的几套形象,私下其实相当呆板无趣。

硅谷巨头一方面“不走寻常路”,要走上前台,不再甘居幕后;另一方面,他们仍会像传统产业一样游说政府。2015年,谷歌、苹果、亚马逊、脸书和微软在华盛顿花了4900万美元进行游说,是美国五大银行的两倍还多。如果银行家或者工业巨头想要影响政府决策,他们就约见议员、雇佣说客;但是硅谷巨头会一些“新招”,当政府的一些规制妨碍它赚钱的时候,他们就动员网民和消费者,形成舆论压力,把政府形容成保守僵化、墨守成规的一方,自己则是勇于创新、拥抱变革;自己想让用户体验“技术红利”,却碍于政府阻挡。在2011年和2012年,硅谷巨头用这一招,成功抵制了两项与知识产权有关的法案。

《硅谷帝国》还道出一个不被人重视的真相,巨头们不仅自定规则,而且把规则的解释权、裁判权、监督权都归于自己,当用户要投诉的时候,很难寻求外部力量介入,只能按照巨头给出的路线图在其体系内打转转。事实上,地方政府、地方法院,都很难规制这些巨头。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前两年火爆的共享经济。

先是网约车冲击了各地出租车市场,然后共享单车打垮了各地原有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共享经济”技术更先进、更能烧钱,舆论动员能力超强,传统出行方式根本不是对手。可是大潮退去之后,裸泳者就暴露了出来。一旦排除掉竞争对手,这些“共享新贵”急于变现、吃相难看,已经有人发出了“共享单车快要骑不起”的声音,这其实不算大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把消费者的数据视为私家盈利工具,利用这些数据开发各种社交、消费场景,拓展资本版图,无视消费者隐私、权益和安全。

 可以看到,在连续发生网约车命案之后,经营者仍然不愿实时开放司机与路程相关数据给警方;其报警功能首先在公司内部运行,然后才能发送出去。

 在这个过程中,也曾有论者发出疑问,如此有利于资本的决策是怎么做出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硅谷帝国》发出了对巨头的警告,中国读者也该对资本和技术的拥抱保持戒心,如果他们开始追逐权力,就更要警惕。

【编辑:叶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