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讯(记者 周满珍)不少年轻读者,是从头条号、抖音等平台认识戴建业的。
其实,从2011年开始,他就在网易博客发文,三年时间写了400多篇文化随笔和社会评论,并获得网易“2012年度十大博客(文化历史类)”称号。“我听说是网易创始人丁磊很喜欢我的文章,发话说戴教授的文章要重点推送,我的文章才得以常被推送到头版重要位置,广为传播。”
他说自己写得特别快,有时甚至一天可以写3篇,几年下来,综合数据在文化类博客上排第一,“把柴静都打败了”。
戴建业说自己的文化随笔是在见识的深度之外,追求笔墨趣味。“这一点可以说承继了鲁迅、胡适等学者的传统,他们是既是学者,也是文章家。胡适每周要花两天时间写杂文、社会评论,鲁迅放在今天也是博客写手,稿酬很高,他看电影都是私人包厢。我也算是沾市场经济的光,文章有人看,便可以广泛传播。”
文章很早就受欢迎,但麻城味普通话也很受欢迎,戴建业不禁对自己幽了一默:“普通话一直是我的短处,以前我的课受欢迎,那是在课堂上,学生不懂举个手,我可以在黑板上写出来;视频时代,何曾料到我的普通话会成为我的特色。”
对大众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如“被大学耽误的段子手”,戴建业直言是“现场效果”,一是经典读得很熟悉,对作品烂熟于心。
“我每天凌晨两点才睡,不到八点起床,对经典作品烂熟于心。如果在演讲时或课堂上翻下书,看下教案,人家听不下去。二是在课堂上,听众很热情很激动,就特别有灵感,容易说出朋友们喜欢的金句。”他说自己的段子都是随机的,和当时心情、激动的程度等有关,“像种个鬼田,就来自现场感叹,我自己都我没想楚,脱口而出。至于‘找仙人、采仙草、 炼仙丹’,那是有非常多历史材料支撑,翻翻杜甫诗,他经常写自己这段时间干了什么,可以找到很多证据”。
【编辑:张文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