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艳丽
有家难回,有国难归,在自己的祖国流亡,在自己的身体里扮演另一个人,这既不是影视剧中的谍战情节,也不是小说中的超现实臆想,而是由享誉世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亲笔写下的纪实文学,那是来自智利著名电影导演米格尔·利廷的亲身冒险经历。
想要一睹老马在非虚构领域,身为记者的职业风采,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好书。
这部《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堪称电影外的电影,电视片背后的电视片。全书以第一人称写就,“我”即被智利列入5000个严禁归国名单的米格尔·利廷,在1985年初冒着生命危险乔装易容,在智利地下民主组织的帮助和掩护下,潜回笼罩在军事独裁统治阴影下的祖国。在智利地下民主组织的帮助和掩护下,他同时协调多支摄影组,以拍摄风光片之名暗行调查之实,秘密拍摄了长达32200多米长的胶片,形成一部长达4小时的电视片和一部2小时的电影。真实展现军事独裁统治下危机四伏的智利山河和民生实况。
当时的智利市场表面繁荣,实则经济已濒临崩溃,外债沉重,大量人口失业。在街路上,人们脚步匆匆,面无表情,他们不敢高声交流,没有人知道哪句话会是禁忌。这里,人人自危;这里,游行示威频繁;这里,总有太多的意外发生……米格尔慨叹,这些留在智利的同胞也在自己的国土上流亡。
马尔克斯说,当米格尔向他述说这段经历的时候,“我意识到在米格尔的电影背后还藏着另一部未被记录的佳作”,必须为他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长达一周的采访,600多页的初稿,和这部只有约200页《米格尔在智利的地下行动》成稿。它短小精炼,情节跌宕,对读者的吸引力不亚于任何一部悬疑侦探小说。
不幸的是,由于这本书揭露了皮诺切特军事政府独裁真相,在智利首版遭焚毁,但正如智利人民相信的“一分钟的黑暗不会让我们失明”,这本书就如同智利这个国度一般,危机过后,终是在时间中散发出了应有的光彩。
这次充满了惊险、刺激、险象环生的行动中,米格尔始终在小心翼翼,和置生死于度外的两个端点之间摆荡。他与美女假扮夫妻,与不同的人接头,明拍与暗访相结合,他要小心隔墙有耳、镜中有眼,即使乘坐的士,也要在起点与终点间换乘若干次。同时,作为一个常年在异国漂泊的流亡者,他回到故国旧土,其内心的波澜,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的。他无法克制自己去探访曾经生活过的老地方的冲动,频繁探访那些熟悉的街路,光顾青年时常去的老店,偶尔戏耍下警察,甚至不时就来一场计划外旅行。只是山河依旧在,却不复旧时容颜。
米格尔不时冒出的任性,令整个行动过程充满了惊险。他上错车,认错接头人,不时冒出“智利农民”口音,再加上他夜不归宿的习惯,令他的假妻子、地下工作者埃莱娜担心不已。在总统府拉莫内达宫内的拍摄更是险象环生,没有人知道获准入内的批文究竟是请君入瓮的死神邀约,还是真的一纸批准文书,而与皮诺切特将军的不期而遇,更是令人有一种“弹在膛上”蓄势待发的危机感。
以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而扬名世界的马尔克斯,在这部纪实作品中,以一个新闻记者的专业、严谨,尽可能去用米格尔的口吻重现整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同时也将其身在故国,却无法以真面目示人、亲人相见却不敢相认的复杂心态表现得如在眼前。
希望不死,行动不息,未来就值得期待,正如那些孩子所说的“为未来拍张照片吧”。智力地下民主组织不懈的努力,那些隐藏在民间暗中行动的人们,那些天真而活力四射的孩子,令米格尔相信“我敢断言,每个智利人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许”。
【编辑:叶军】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