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17载见证江汉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 “贴心城管”刘汉桥:生命不息服务不止

刘汉桥(右)检查商户餐厨垃圾台账

21日上午,江汉区城管委执法大队直属一中队中队长刘汉桥走进辖区军运会接待酒店后厨,检查餐厨垃圾收运台账,查看潲水桶情况。“这样的专项检查我们每周一次,雷打不动。”刘汉桥说。

今年47岁的刘汉桥扎根城管执法一线17年,是同事眼里的“一根筋”,商户口中的“贴心城管”。这位退伍老兵、老党员,始终把群众当亲人、和摊贩交朋友,即便当“死神”来“敲门”,也没能动摇他为民服务的初心。多年如一日,他为城市管理“精细化”默默耕耘,荣获首批“武汉市功勋城管”荣誉奖章。

突发脑溢血,昔日摊贩前来慰问

1993年,刘汉桥从部队复员进入江汉区工作;2002年,30岁的他成为区城管执法大队的一名队员。

虽是“城管新兵”,他工作起来却异常较劲,商户“打招呼”、请吃饭,他从不开口子。铁汉也有柔情,面对不守规矩的商户,他不是“一收了之”,而是将心比心,主动替商户解决问题。协助商户补办手续、帮助困难户申请低保……“他是‘一团火’,特别热情,能换位替商户着想。这样的城管,我们服他管。”提起刘汉桥,当时的商户们都竖起大拇指。

“老百姓过节,城管人过关。”春运高峰期是城管工作最繁忙的时候,刘汉桥常主动要求值班,有时在寒风中巡查到半夜。2010年的大年初二,已连续工作近一个月的刘汉桥突发脑溢血,经过48小时紧急抢救才捡回一条命。住院期间,不少昔日被他“管教”的摊贩自发去探望这位“贴心城管”。然而,身体刚恢复,刘汉桥又第一时间回到岗位。这段“考验生死”的故事,在三镇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柔情执法,为困难夫妻举办募捐演出

2011年6月,刘汉桥成为区城管委执法大队直属三中队副中队长。职务变了,全心投身工作、关心群众疾苦的踏实作风没有变。

江汉路是刘汉桥所在中队管辖的重要区域之一,商圈人流量大,占道经营摊贩管控难度大。工作中,刘汉桥得知,卖唱的毛玉铭夫妇在想方设法为重病儿子筹集医药费。刘汉桥多方联络,替他们在汉口江滩找到临时舞台,还为他们举办了一场募捐演出,募集善款7000余元。真情感染下,毛玉铭夫妇自愿离开,江汉路重获宁静。

2014年,中山大道迎来改造升级,步行街人流量增大,每天高达20万人次,逢年过节更是人山人海。刘汉桥带领队员全力做好保障工作,全天不间断巡查、安排专人值守联通道口……跨年那天,刘汉桥在步行街天桥守到凌晨三点。2016年,改造一新的中山大道开街亮相。“景色美了、摊贩少了,即使苦点累点,也值了。”

规范餐厨垃圾,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2017年,市城管部门对餐厨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置,这对刚调至一中队任中队长的刘汉桥来说,无疑是块“硬骨头”。一方面,刘汉桥与队友们昼夜蹲守,查处私运餐厨垃圾行为,最多曾一小时查处7辆违规收运车;另一方面,引导商户与正规公司签订餐厨垃圾收运协议。

今年7月,中队接群众举报,称江汉一路某餐厅私运餐厨垃圾,队员及时赶到控制收运车辆。心疼队长身体的队员们次日清晨才报告消息,刘汉桥立马联合区食药监局上门做商户工作,讲明非法收运危害性:“私人回收餐厨垃圾喂养‘潲水猪’,既影响百姓健康,更破坏环境。”餐厅当天便同正规公司签订了收运协议。

在江汉城管人的共同努力下,两年来,全区已有1300多家商户与正规公司签订协议,餐厨垃圾集中回收率提升了20多倍。

智慧城管,“治惠”江汉。刘汉桥工作时会带上4件“神器”:智能手机、执法记录仪、打印机、对讲机。“信息化手段不仅方便群众办事,也提高了我们的工作效率。”刘汉桥说,现在的他,夜熬少了,精神头更足了,他要和队员们一起继续为市民服务,为大武汉的市容市貌增光添彩。

【说跨越】

城市管理工作是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关系城市建设发展的长期课题。江汉区始终致力于健全政府、社会和市民共建共享的常态化、精细化城市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有机融合。

优化城区功能品质,展示文明城区形象。今年,以军运会为契机,围绕“精致江汉”建设,江汉区启动垃圾分类、厕所共享、晾晒革命和文明出行“四大文明行动”。其中,江汉区已对辖区95个小区、4万余户居民达到垃圾分类覆盖,全区形成较完备的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系统,并与市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有机衔接。

江汉区运用城区功能品质提升综合管理系统,依托智慧城管执法监督平台,推进城市管理标准化、常态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市容环境品质及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策划:中共江汉区委宣传部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李军

【编辑  张操】

(作者:曹欣怡 朱素芳 李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