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石开花,矿山复绿!武科大学子探秘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绿色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2日讯    “每年4、5月份,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槐花节游人如织,槐香四溢,谁能想到这样一处旅游胜地原来是矿渣堆积、烟尘漫天的采矿区。”8月22日,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一学生杨哲辉向记者介绍了他们暑期社会实践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所见所闻。

    讲解员讲解矿冶历史。宋金文 摄

据悉,这里曾是三座连绵起伏的铁矿山,采矿活动始于三国时期,迄今已有1790多年的开采历史。进入当代,更是华中地区的“钢铁粮仓”,长期的采矿活动,造就了数亿吨的废石堆积,滑坡、水体污染等问题层出不穷。为重建绿色家园,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相关单位联合科研院所对矿山进行生态复绿,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数百万平方米的刺槐林,这里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基地,并逐步发展为工业遗址旅游景区。

    实践团在“亚洲第一采坑”合影。杨哲辉 摄

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同学们,为了解黄石矿山修复情况,在暑期对矿山公园进行了调研。进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腹地,“亚洲第一天坑”映入眼帘。这里虽然被称为天坑,但却是人工采挖形成。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累计剥离岩石3.64亿吨,采出的铁1.3亿吨,生产的矿山铜32.5万吨、黄金16吨、白银32万公斤。累计开采优质矿1500万吨。

目前天坑是公园的核心景区,南北跨度900米,东西跨度2200米,最大垂直落差达444米,能容下一幢148层高的大楼,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相当于150个标准足球场。

    天坑。杨哲辉 摄

面对同学们“还有树能在岩石上生长的?”的提问,讲解员科普道,除了铜草花可以在含铜含铁的环境下生长,其他的植被是很难生存的。在矿山复绿过程中,他们尝试了二十多种树木后,发现了刺槐可以在土壤含量较少的环境下生长。二十年前种植的刺槐目前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态体系,每年4、5月份的时候槐花盛开,花香满山。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为了铁矿,将三座大山挖成了坑,把废石又堆成了山。现在为了绿水青山,要积极进行转型,把复绿后的矿山打造成文化圣地。

杨哲辉说,作为一个黄石人,看到这些开在矿石之上的文化产业,非常感动。他愿意去探索学习家乡矿山修复治理,并成功向旅游转型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其他地区的转型之路提供帮助。(见习记者汤光磊 通讯员李东麟 白采倩)

【编辑:彭向东】

(作者:汤光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