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3日讯(记者汪伟颋)杆秤、木屐、省油灯......这些过去寻常百姓家常见的老物件如今已难觅踪迹,而对于老一辈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熟悉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
近日,长江日报拍摄制作了系列节目——《消失的老物件》,回味用物之美。8月23日,系列节目的首期——《红妆》与观众见面了。
《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中国的妆饰文化由来已久。从梳洗到妆点梳头,过去女子的妆点过程相当复杂,仅妆点一项,就有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贴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步骤,因此女性妆饰用品种类丰富。本集选取了梳洗、妆点、头饰三个方面来进行呈现。
梳洗
过去女子梳洗有专门的器具——梳洗架。漆红描金,木质的梳洗架有鲜明的“中式”风格。架上的盆上的铜盆同样凝聚工匠的巧思,随着光线的变化,凸起的鱼鳞若隐若现。双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图案。鱼与“余”有关,代表丰收富足,而双鱼又代表爱情的美满幸福。
虽然梳子现在仍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件,但它的“姊妹”篦却难觅踪迹了。其实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清除发垢用篦。
妆点
过去妆奁相当于现在的梳妆台,上层刻着花纹的木板背面有镜子,梳妆时可以支起来照面。柜门上的小铜片比起把手更加小巧精致。
传统文化中,女子怎样才算美?《诗经·卫风·硕人》中这样描述:“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肤色要白里透红,因此胭脂、水粉成了古代女子最重要的化妆品,相当于如今的粉底、腮红。虽然盒中的胭脂腮红已经不复存,但从留存下来的器物中仍然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美的极致追求。
头饰
过去女子的发髻上,少不了各式各样的饰品,其中两股的为钗、一股的叫簪。至于步摇,宋人这样描绘:“拢鬓步摇青玉碾,缺样花枝,叶叶蜂儿颤”,一步一颤,一步一摇,尽态极妍。
老物件的风雅和浪漫便在于,一切器物均是美与实用的结合,无论如何寻常的物件上都凝聚着匠心。本集的《红妆》带你领略了女子梳妆用品之美,下一集《饮食器具》将带你走近那些与饮食有关的老物件。
【编辑:金鑫】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