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后再到父亲的作品前合影,长江大桥桥头堡连着两代人桥梁梦

 长江日报融媒体8月27日讯(记者吴嘉豪 通讯员夏梦)“长江大桥桥头堡是我父亲工作后设计的第一个作品,我和姐姐、弟弟都是在长江大桥下长大的,路过长江大桥的时候总会想起父亲,激励着我继续他老人家的桥梁事业。”8月26日,长江大桥桥头堡设计者唐寰澄的儿子唐浩在《长江日报》上看到武汉规划展示馆“我是城市见证者”征集活动的消息后,拿出他们姐弟3人1959年在长江大桥汉阳桥头堡前拍摄的一张老照片。

1959年,唐浩姐弟3人在父亲设计的长江大桥桥头堡下留影

唐浩展示了这张老照片,当时他只有3岁,对爸爸的工作一无所知。60年后,虽然姐弟3人都在武汉生活,但一直没在桥头堡重照一张合影。“没想到,还是《长江日报》给了我们这次机会。”8月26日下午,姐弟3人约上长江日报记者又在当年的地方合影,他们已年过六旬,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望着桥头堡仿佛又看见了父亲的样子。

2019年,60年后唐浩姐弟重回长江大桥桥头堡下留影

20世纪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筑美术设计方案征集活动中,他们的父亲唐寰澄的25号方案原本被评为3等奖,但最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采用“唐寰澄方案”,其理由就是实用、经济、美观。

“父亲后来跟我说,他在设计桥头堡时借鉴了清代黄鹤楼‘攒尖顶亭式’的建筑风格。”唐浩说,当时大桥的主要结构是苏联的式样,他的方案是中国民族建筑风格。

桥头堡的设计展现了中国古建筑之美,在这背后是唐寰澄一直对古桥建筑很关注,大半生都在研究它。在唐寰澄中风后,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本来是机械工程专业的唐浩从50岁后开始研究桥梁。因为从事古桥建筑研究必须得懂古文,唐浩从头开始,阅读了2000多本古籍,他在父亲文稿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木拱桥》《中西方石拱桥》等专业书籍。

谈起父亲,唐浩说他一辈子都在忙于工作,一生爱桥、建桥、写桥。父亲对他们教育很严厉,他们放学回来都要背诵课文,出错还要被戒尺打手掌心。唐寰澄晚年曾表示,死后骨灰撒进长江,一是不想占用国家土地,二是他对长江、长江大桥有着很深的感情。

每当外地友人来武汉参观的时候,唐浩都会骄傲地向他们介绍桥头堡是父亲设计的。退休后他花了半年时间,自驾跑遍了湖北省600多座古桥,出版了《湖北古桥》。唐浩说:“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和武汉长江大桥一同成长的,如今能够继承父亲的心愿,把桥梁的事业传承下去是我最大的理想。”

“我是城市见证者”有奖征集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更好地记录70年来武汉城市建设发展变迁和人民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发起举办“我是城市见证者”征集活动,面向全球征集照片、实物。

征集时间:7月29日—9月中旬。优秀作品将在武汉规划展示馆展陈并获得奖金。

具体规则及报名方式可扫描二维码,作品发送至邮箱cjrbwenbo@163.com。联系人吴嘉豪,电话:13016494624。

【编辑:刘思】

(作者:吴嘉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