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工厂”的中国式效益| 长江评论

长江日报评论员 华智超

黄陂有个“妈妈工厂”。之所以叫妈妈工厂,因这这家工厂从厂长到员工,大多数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妈妈。这让它与其他工厂“效率第一”的风格不同,特别尊重妈妈和孩子的天然联系。工厂从来不加班,上下班的时间由员工决定。

“妈妈工厂”工作场景 记者唐婧妮 摄

“妈妈工厂”的管理,与一般的工厂不太一样。在市场经济语境中,人工成本被计入生产成本,最终列入利润公式中。为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一般来说会尽量压低人工成本,对员工进行严格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但“妈妈工厂”既不加班也不考勤,这样的工厂似乎违背了经济学的利润公式,为什么不但没有垮,反而生意越来越好、向心力越来越强呢?

超高效率等于超高利润。毕竟办企业不是做慈善,哪个老板不想让员工用心工作?但是这个“妈妈工厂”不完全是用制度约束人,而是用中国人特别看重的人情味留人。工厂选址在周边5所学校的中间点,方便员工接送孩子;暑假期间,工厂有专门的场所给孩子们写作业;她还在学校周边联络了“小饭桌”帮忙托管孩子,解决了女工们的后顾之忧。这一切,让“妈妈工厂”成为一个有人情味、有向心力的工厂。

向京艳(右4)、向艳宁(左4)姐妹俩在妈妈工厂的仓库 图片由本人提供

事实证明,“妈妈工厂”的人情味管理很奏效,工厂让妈妈们“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妈妈们就会自发地用心对待工作,不仅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也提高了工厂的效益。工厂的一位员工说:“我选择这里的原因很简单,一是上班自由,二是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越来越多留守妈妈抱着同样的想法来厂里上班,工厂女工的老公甚至会自发到工厂做免费电工。员工安心工作,大家抱团发展,“妈妈工厂”今年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

更重要的,“妈妈工厂”解决了留守儿童的问题。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这个社会难题又是在特定经济模式中产生。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很难兼顾孩子养育问题。黄陂这家“妈妈工厂”为70多个留守儿童留住了妈妈,社会效益不可估量。

妈妈工厂的管理,看似违背管理原则,其实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相吻合。留守儿童的问题,看似社会问题,其实也是经济问题,需要二者协同解决。

链接——

“打工妈妈”回乡,“留守儿童”变成快乐儿童

【编辑:符樱】


(作者:华智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