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VS嘉鱼:从“双城记”到“同城梦”

如果将中国的城市群视为一片汪洋,往中心投入石子,一圈圈水纹最先波及的,总是最为临近的城市。

作为一座人口破千万、GDP逾万亿的“超级城市”,从政策导向到需求导向,从人口流动到产业外溢,在发展的“8点黄金档”,武汉与周边城市正演绎越来越多的“双城故事”。

所以,抓住“大武汉”新一轮城市红利,要从重新认识周边城市开始。

今天,就说说咸宁嘉鱼。

听,这些信号

嘉鱼已加入武汉“星标朋友圈”

为什么是嘉鱼?

2018年10月12日,《咸宁市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正式发布,除去铁路、公路、水运、航空之外,一条寥寥数语的规划颇为“吸睛”——引入武汉地铁15号线,向南延伸至咸宁北站。

2004年起,车身印着地铁蓝、梅花红、归元金、芳草绿、鹦鹉绿、凤凰橙、编钟青、云鹤黄、云苔紫的9大线路在三镇密织成网,如“地下长龙”般一路飞驰。

目前,武汉城市轨道交通总运营里程已达318公里。15号线的咸宁段,从地图上来看只是其中的小小一截,但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却意义非凡。

在包括京港澳高速、武深高速、环城高速、法泗连接线、嘉鱼长江大桥等在内的“三高一桥一港”相继通车与加速推进,咸宁与武汉的“半小时经济、交通、生活圈”从成型,到强化。

武深高速湖北段全线贯通。

在这一背景下,再修一条跨多区、衔双城的地铁,仅仅只是因为更方便出行吗?

不,这一笔规划的延长,背后是更为深层的战略考量,更为明朗的信号释放:

去年,一纸《武汉2035大都市区规划》,被视作为武汉组建了一个新的“朋友圈”——根据空间临近、功能互补、交通通勤、生态共保等原则,划定“武汉大都市区范围”为武汉及其周边共11个县市,构建“146”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其中,距离“大武汉”城市发展南轴第一站的咸宁嘉鱼,以地理空间优势,以产业链条延伸,成为这一“星标朋友圈”的重要一员。

武深高速实拍图。来源:香城都市报

看,这座新城

从“产业引流”到“动能裂变”

双城共融,交通先行是前提,产业对接才是关键。

武汉在北,嘉鱼向南,二者之间的“双城故事”,背后是16个字——做大流量、做强共享、做深协同、做透融合。

目前,在“万亿倍增”的目标之下,武汉三大万亿产业正沿着新赛道加速奔跑——以“芯屏端网”为代表的光电子产业、以新能源及智能化为方向的汽车制造产业,以及新近纳入的大健康产业。

这三大产业,或以“大光谷”策源,或依“大车都”外溢。它们所循的“新赛道”,从产业变量上,是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从空间变量上,是外拓发展的新布局——其中,与武汉无缝接壤,与双区紧密衔接的嘉鱼,即成为重要的引流带、传导带与承接带。

嘉鱼产业新城内,已经建成的厂房正陆续投产。

在“武咸同城化”“咸宁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的交叠之下,嘉鱼成为一江共系、双城交融的重要“焊接点”。在这一区域,由嘉鱼县人民政府与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和运营的嘉鱼产业新城,正成为新的引擎之地。

城市基础配套设施正陆续落地。

根据规划,这一产业新城总占地面积40.8平方公里,将以“南城、北产”与“两心、两区、三带、两镇”的空间结构,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专用装备、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集特色工业与完备城市配套为一体的田园产居新城。

嘉鱼产业新城内,有项目正在建设。

伴随嘉鱼产业新城招商引资工作的持续与深入推进,一颗一颗种子落下,正待从青青幼苗破土,长成参天巨木成荫。

嘉鱼产业新城内,依然保留了生态田园。

从产业引流到动能裂变,这样的路径仿佛似曾相识——

在过去的近30余年间,“大光谷”和“大经开”探索、积淀而出的辉煌“过去式”,也许就是“大嘉鱼”正加速到来的“将来时”。撰文/华宣 张育明

【编辑:金鑫】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