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依托环境优势 精心呵护碧水蓝天 江夏区全民共享绿色发展生态红利

汤逊湖风光  柳斌  摄

江夏区位于武汉市南大门,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这里有三分秀水、三分青山、三分沃壤的自然禀赋,形成了全国少有的山、水、天、城黄金组合。

“十三五”以来,江夏区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兴区、创新强区”发展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四水共治”“四气共治”“四绿共治”,加速建成武汉南部生态新城。

江夏区委负责人认为,“生态立区”是管总、管方向、管根本的战略,统领“工业兴区”和“创新强区”战略,是引领江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旗帜。

江夏区委、区政府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持续打好大气、水体、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持久战,尽全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正勾绘一幅“城在山水中,人在风景里”的秀美画卷。

多个专班同步发力 全力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江夏区委、区政府坚定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抓“四水共治”,深入推行河湖长制,严厉打击“三非”“三网”、排污、填湖等非法行为;抓好“四气共治”, 加大工业废气整治力度,集中开展工地粉尘治理,全面管控好散料运输、道路降尘等环节,大力整治油烟废气污染;抓好“四绿共治”,坚持“以绿为底”,做好“绿道、绿廊、绿山、绿城”四篇文章,全力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生态区创建、节能减排、生态养殖、城市管理、四水共治、森林与湿地保护等多个工作专班始终围绕“大环保”发挥积极作用。江夏区已拉开了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帷幕,成功创建湖北省生态文明示范街道5个、武汉市生态文明示范街道7个,创建湖北省生态文明示范村80个、武汉市生态文明示范村181个。

拥抱蓝天呵护碧水 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江夏区连续10年位居全省县域经济首位,正在充分依托生态优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速建成武汉南部生态新城。

打好蓝天保卫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去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0天以上,优良率达75%以上。全天候开展大气巡查工作,今年上半年共巡查发现问题62个,均及时将巡查问题在区改善空气质量微信群发布,迅速调度相关单位整改,办结市大气办下达我区督办件23件。对40家加油站开展日常巡查,完成10家加油站油气回收设施监督性监测;路检柴油车89台,抽检柴油车207台,拍摄取证冒黑烟车辆24辆,共计320辆。对路检、抽检尾气排放超标车辆现场下达了限期整改通知书,对14辆冒黑烟车辆依法下达了处罚决定书。

打好碧水保卫战,水环境容量持续提升。江夏水资源丰富,区域内大小湖泊22个,河流8条,辖区水域总面积547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27%。江夏区持续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保护工作力度,在北部城区,实施以“清水入江”为主抓手的“四水共治”工程,在南部乡村,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长江断面江夏段水质明显改善,湖泊水质提升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重拳出击环境违法行为。2019年上半年,江夏区出动环保执法人员950余人次,先后开展了环保污染防治设施专项检查等,检查排污企业320余家(次),对7家存在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依法立案查处,及时回应群众环境诉求,上半年受理各种反映环境问题的投诉件381件,办结率100%,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人民群众反映的环境问题。

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生态江夏底色正逐步彰显

江夏已完成区级全域规划,以城区南部边界为线,北部发展现代制造业、智慧产业等工业园,南部为生态控制区,发展农业等生态产业。

近年来,江夏区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变化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村民们感受到家乡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不仅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产业发展也有了新方向,生活变得更加富足和美好,城里的市民纷纷下乡创业,“三乡工程”正在持续发力。目前,江夏区正在着力高标准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在50平方公里土地上,规模化打造“江南水乡”都市田园综合体,以带促面,带动全区乡村振兴。

截至2018年,江夏区共启动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136个,投入财政资金总额超过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投入10多亿元。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30余个美丽乡村项目,打造形成以梁湖大道、107国道为双轴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带。

碧水长流、青山常在、蓝天常驻,生态江夏底色正在逐步彰显。让江夏人民长期生活在绿水青山中,更体现了一种绿色情结、一种“生态福利”。2019年,江夏区正持续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努力打造山水相依、文脉相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样板”,全面展现“走遍天下,最美江夏”的独特魅力。

“生态账”算赢“经济账”

有序推进“煤改气”拥抱蓝天白云

穿越环山绿道  邬继军  摄

和平新龙新材料有限公司位于江夏区庙山高新技术产业园,走进该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色植物,树叶在阳光照耀下苍翠欲滴。如果不到生产区,你不会发现,原来这里是一家建筑材料生产企业。两年前,厂区的环境还是另一番景象。

和平新龙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厂长彭君山介绍,该企业主要生产用于高层建筑的“砖”,这种“砖”经过高压蒸汽养护后具有保温的效果。这种建筑墙体材料要经过高压蒸汽养护才能成型,而需要高压蒸汽就离不了锅炉。

“我们企业以前有一台燃煤锅炉。”彭君山表示,当时厂里露天堆放着煤,工厂里浮着煤尘,空气灰蒙蒙,锅炉烧煤后排放二氧化硫,有一股气味弥漫在厂区。该企业雇了6个施炉工操控锅炉添煤,还负责每周清理炉渣等工作,工人清理一遍锅炉,身上就是一身灰。

2015年,江夏区启动“煤改气”工作,刚开始推行时,大家并不买账。“当时大家都觉得不划算,‘煤改气’后肯定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彭君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锅炉运行一天能源成本大约在7000元。如果改用天然气,能源成本约2万元。“就能源成本这一项,每天就比原来多了一万多元。”

据了解,能源成本占企业生产成本的30%,“煤改气”对企业来说增加一大笔开支,这还不包括更换燃气锅炉的成本。

为了推进“煤改气”工作,江夏区召开动员会,区生态环境分局到企业做工作,解释“煤改气”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经过沟通,企业算清楚了成本账和生态账,认识到保护环境是大势所趋,开始配合区生态环境分局开展“煤改气”工作。

据彭君山介绍,“煤改气”的设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花了160万元左右,期间陆陆续续停产了3个月,损失100多万元。“江夏区生态环境分局补贴60多万元,减少了损失。在‘煤改气’的过程中,区生态环境分局积极协调,帮企业解决‘煤改气’遇到的困难。”

当时,燃气管道还没有通到企业的生产区域,区生态环境分局协调天然气公司,帮助企业接通了天然气管线,减少了企业的“煤改气”成本。现在天然气锅炉不需要添煤,只用操作天然气阀门就行,以前需要6个锅炉工人,现在只用3个工人就够了,还不用每周清理炉灰。彭君山表示,现在厂区环境大为改善,空气中没有灰尘,也没有燃烧煤炭后的气味。

据了解,今年以来,江夏区生态环境分局持续实施“拥抱蓝天”行动计划,制定《江夏区2019年拥抱蓝天行动实施方案》。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对在用锅炉、窑炉开展污染治理升级改造,确保稳定达到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或超低排放要求,持续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回头看”,全面启动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工作。

手机监管 四方联动

强化危废企业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废药品入库60千克。”……9月9日,下班前,启瑞药业生产车间的危废品被运到危废品储存仓库。环保工程师何工对危废品进行称重后,在危险废物入库单上详细记录下入库危废物的药品种类、废物编号、入库时间等信息,同时打开手机上的湖北省危废监管平台App,在平台上录进将入库的危废物品信息。

湖北省危废监管平台是一个产废企业、运输单位、处置单位和生态环境局的四方联动平台,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客户端,可以查看企业的产废情况,企业需要转运危废品只需在App上发出申请生成联单,转运企业就会将危废品转运到处置单位。

启瑞药业位于江夏经济开发区庙山医药园,拥有占地160余亩的制剂生产基地。拥有5个生产车间,每年产生约30吨的危险废物,怎样安全存放转运这这些危险废物?启瑞药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起了完备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投产以来,没有发生过一次危险废物品安全事故。

走进启瑞药业的危废品储存仓库,一个个高约60厘米、直径约40厘米的圆桶整齐地码放在仓库中,圆桶上贴着危险废物标识,上面写着每一批次危险废物的化学名称、主要成分、联系人等信息,每个圆桶中都装着药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物,有的圆桶还在外面套了一层锡纸袋防止渗漏。

何工介绍,企业的危废品储存仓库面积大约有600平方米,存储能力为100吨,仓库内还配备有照明、消防等设备。整个危废品储存仓库有3个分区,分别存放着废药品、废活性炭和废液。存放废药品和废活性炭的危废储存仓库保持封闭,顶部有两个吹风机,定期打开吹风机通风。废液贮存在塑料桶里,整齐摆放在防泄漏托盘上。

每当仓库存储的危废品快达到10吨时,何工就会在湖北省危废监管平台上提出申请,生成联单后由转运企业前来转运危废品,转运时所有危废品都会从圆桶中装到专门转运危废品的吨袋,吨袋长约1.1米高约0.9米,装满后将吨袋封好再放到全封闭的危废转运车中,运送到危废处理单位。

“在存储的过程中,像活性炭等含有水分,蒸发之后如果有重量损失也需要在平台上申报。”何工介绍,存贮转运的过程每一步都会进行监测,有严密的台账资料。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按照省、市关于危险废物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江夏区不断强化辖区内涉及危废企业管理。认真组织开展了工业企业、医疗机构等产生危险废物企业单位及各类行业的专项执法检查,出动检查人员70余人次,对辖区内60家涉危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确保全区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运行。严格开展申报登记工作,全面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基础建档及动态管理台账工作。

清水入江”项目有序推进

生活污水转输到污水处理厂

江夏污水处理厂  通讯员刘刚  摄

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作业,工地是一派繁忙景象。近日,记者在位于江夏区五里界的“清水入江”项目工地看到,整个工地井然有序,正在建设污水提升泵站工程。

该处工地是江夏区“清水入江”一期工程子项之一,旨在将五里界街及其周边区域的生活污水转输到纸坊泵站,之后再输送到新建成的江夏污水处理厂(清水入江一期工程子项之一,已投入使用),处理达标后排入长江。该项目于今年6月6日开工,建设内容包括新建五里界污水提升泵站、改造庙山泵站、铺设3.8km的双排污水转输管线。

据介绍,为有效解决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水环境和水安全问题,完善水务基础设施,提高污水收集处理和城市防洪能力,2015年,江夏区启动了“清水入江”项目建设。该项目采取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为项目实施机构,中信清水入江(武汉)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进行项目投融资、建设及运营。

经过几年的精心谋划和建设,以江夏污水处理厂为代表的一批项目已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极大提升江夏纸坊城区的污水处理和防洪能力,为改善民生和发展地方经济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清水入江”项目得到江夏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民众也很认可,整个工程推进比较顺利。五里界项目建设进度较快,两个月就完成征地和管线迁改等前期准备工作。五里界项目预计2020年4月前具备通水条件,该项目建成后,可收集五里界街集镇及周边生活污水,有效避免生活污水直排入湖。

江夏区水务和湖泊局排水科工程师陈涛表示,“清水入江”五里界项目完工后,可明显改善当地水质生态环境,管网建设完成后,能减少污水外露散排,有助于提升当地人居环境。江夏区五里界街相关负责人称,街道积极参与配合项目建设的协调工作,期待能早日建成投入使用,提升五里界街环境承载能力,让五里界变得更加和谐、宜居。

在有序推进“清水入江”项目的同时,江夏区正在加快山坡、乌龙泉、五里界、舒安4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及26公里配套管网建设,先建成先运行,确保沿梁子湖所有集镇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行。

截至上半年,山坡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工,进入调试阶段。舒安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已完成,进入设备安装阶段。乌龙泉污水处理厂则准备新建一座规模2000吨/日的“一体化”污水处理厂和10KM配套管网,预计2019年9月可进场同时施工。

此外,江夏区还制定了《江夏区集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职责,要求各街道办事处要认真遵循基本建设程序,做好勘察、设计、环评、招标等工作,确保实效。

开展矿山治理生态修复

力争3年返青复绿37处破损山体

矿山治理效果明显  江夏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站在江夏花山上,触目皆绿,草木葱茏。一阵阵微风吹过,顿觉心旷神怡。很难想象,四年前,这里是采石矿区,山体破损严重,满目疮痍。如今,破损山体逐渐被绿植所覆盖,生态修复效果显著,这里成了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打卡地”。花山还修建带有梯步功能的排水沟,排出雨水预防地质灾害的同时,还能够给工作人员提供维修和巡查的便利。

据悉,花山经过多年开山采石,山体严重变形,水土流失和土地损毁较重,几乎寸草不生。2006年,花山停止采矿。2015年,花山启动修复。3年多时间,花山实施“整形术”,通过清除危石、削坡整形、加固坡脚、矿坑回填……

同时,在坚硬的山体上,还栽上了近4万株杨树、楠木、桂花等绿色植物,有效缓解土壤流失问题,而且消除30多处崩塌、滑坡隐患点,增加了可利用土地,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再次利用。新建几十个GPS监测墩,随时监测山体细微位移,从技术上保证花山“长治久安”。

与花山矿区相似,位于金港汽车产业园的金夹山,矿石曾被大量开采,2011年,金夹山矿区关停,之后就处于废弃状态。山体岩石长期裸露,不时有岩石滚落。矿山治理施工方通过削坡整形、锚杆格构、挂网喷播等措施,消除滑坡、崩塌安全隐患。今年,工人们将含有种子、肥料的泥土喷播到岩面上,让山体逐步返青复绿。

郑店街东风矿区也加紧开展治理工程,矿坑得到回填,边坡实施削坡整形,坡脚修建混凝土挡墙。上千颗树苗种在了山坡上。据了解,矿山种植树苗要先挖种植穴,把树苗种上去,再用土回填,还需要及时养护,每天都要洒水,确保树苗能顺利存活。

过去,因矿业经济发展,江夏区部分山体因长年开山采石,地形地貌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受到损毁,严重影响江夏区生态环境。近年来,江夏区坚持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的原则,对破损山体实施生态修复,增加绿色植被,有效维护生态安全,防止水土流失,成效明显。

据统计,全区废弃矿山37处。2013年,江夏区全面启动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采取削坡整形、锚杆格构、挂网喷播等措施,成功实施完成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21处,面积4228.4亩;正在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7处,面积2878.6亩,将要启动治理和生态修复的矿山9处,面积3006亩,力争三年内完成治理任务。

山体返青复绿,带来巨大环境效益的同时,也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不仅消除大量安全隐患,还新增加耕地或林地,按照政策,复垦出来的建设用地指标,可用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创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运作模式,既解决废弃矿山修复治理,又为城市建设用地提供空间,实现“多赢”格局。

传统养殖让位绿色发展

“以鱼净水”稳步提升湖泊水质

清澈的牛山湖  通讯员丁萍  摄

湖风吹拂,水草随波舞蹈。靠近岸边的水域,湖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牛山湖清澈的水质,令人印象深刻。今年3月,武汉市水务局发布2018年度水资源水环境相关公报,牛山湖再次达到II类水标准,荣登水质最佳。

据了解,牛山湖是梁子湖的一个重要湖湾,水域面积7万亩。1979年筑堤将其与梁子湖隔开,以便调控水位,遏制水患。以前牛山湖湖区水质清澈,水草繁茂,鱼类资源丰富,曾有鱼类64种,是驰名中外的武昌鱼的重要栖息地。后来由于多种原因,湖区资源严重受损,水草大面积死亡,水质由II类下降至III类,甚至IV类。

2016年牛山湖堤破垸分洪,调查发现,湖底的水草覆盖率已不足20%,几乎很难看到水草的踪影。水草数量降低,也说明水质出现问题。据悉,水草多样性和数量的提升,是水质变好的一项重要指标。只有水质变好才能让阳光照射进湖底,便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现在牛山湖中已经有了十六七种水草,各类水草生长期基本覆盖了全年,水草覆盖率达70%以上。

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牛山湖就从III类水质提升为II类水质,离不开绿色发展理念和科学“养水”措施的有力推行。为了改善牛山湖的水质,保护水环境,2017年江夏区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梁子湖水产集团转型发展,决定梁子湖水产集团由“养鱼”向“养水”转变。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家寿表示,要养水就必须科学养鱼,根据水体、鱼群、水草、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的不同情况,控制鱼类的投放和捕捞。只有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才能让“养水”和“养鱼”互为促进。

在汤逊湖的治理中,养鱼用来控藻净水。去年8月下旬,汤逊湖局部爆发蓝藻水华。为控制藻类水华,武汉市政府和江夏区政府高度重视,确定“对汤逊湖进行统一管理养护,迅速开展鱼类控藻工作”。

据介绍,养护汤逊湖采取了多种措施,其中“以鱼控藻”成为主要手段。在中科院水生所的技术指导下,今年,梁子湖水产集团共投放鱼苗416万斤,其中滤食性的鲢鳙占97%,放养后采取自然生态模式,以改善水体环境为目标,全程不投饵、不投肥、不投药,不围网、不围拦。鲢鱼和鳙鱼是滤食性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可大量摄食藻类。再通过科学捞捕的方式,移除氮、磷、碳等营养物质。

通过合理优化调控的鱼类种群结构,既可减少水体氮、磷负荷,改善水质,又可通过鱼类改善水体生态结构,优化水生态环境,从而实现以鱼控藻,以鱼净水。梁子湖水产集团负责人表示,经过半年养护,目前汤逊湖水质已显著提升。“今年天气更炎热,高温持续时间更长,湖中却未出现蓝藻,水质也从劣五类变成了五类,达到了预期效果。”

长江日报记者张奔设 欧阳崧

通讯员蔡俊

【编辑  张操】

(作者:张奔设 欧阳崧 蔡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