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上海书店体验记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20多年前,我大学刚毕业时,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上海福州路书店一条街“打卡”,想象着鲁迅郑振铎阿英他们就走在这条路上,他们出入于一家家书店,各有收获,晚上再从容地把这收获记在日记或者书账里。

2019年8月我去上海,“打卡”新开的朵云书院旗舰店,亲眼见到酷暑之下,人们排队3个小时,就为了去“上海最高的书店”;而书店的微博,也贴心地实时播报着排队人数和限流情况。

这家店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52层,距离地面239米;登堂入室之后,可以平视那条壮丽的浦东天际线——环球金融中心、东方明珠、金茂大厦。

不过,有上海同行提醒我,只有进行若干消费,比如买杯咖啡什么的,才能进入观景区;否则能看到的就只是一架一架的书。

这里“上书”还是很别致的,分为豆瓣高分专区、伦敦书评书店合作专区,还有“有态度的书架”,让来自各行各业的大咖们,推荐自己的爱书。

然而要论“上书”,我还是喜欢“中版书房”。“中版”者,“中国出版集团”也,旗下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东方出版中心、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等等等等;“中版书房”里琳琅满目,都是这些“头部单位”的书。这地方的设计也不错,设计师在四方形的空间中对角插入一面26米长的大型展示墙,既是陈列,也将整个空间分隔为不同功能的两个部分,一边是开放区域,一边是私密区域。

看景就去“朵云”,看书就去“中版”,如果要看“人”,那可以去衡山和集。那里的书架摆放和陈设,像极了校园书店,加上店内萦绕的“和风”,吸引了不少青葱男女。我去的那天,正好有位日本摄影师、杂志人都筑响一在楼上分享新书《东京风格》,我听了一会儿,他说“杂志编辑部的工作诀窍就是不做市场调查、不开选题会”,有点意思。

其实上海有个性的书店还有很多,专注传记书的建投书局,老洋房里的思南书局,都很不错。然而我早已不再有朝圣的心态,更关注书店背后的业态和运营模式。

租金高昂、电商冲击引起的实体书店关门潮,上海感受得更早,应对得也更好。从民营书店、民间资本的带头反击,发展到政府扶持、国资大举进入,再发展到出版社直接做个性终端,一路演变到如今,城市地标单位减免费用,邀请强势文化品牌进驻,上海的书店一路走来,不断进化。

在这进化的背后,是堪称残酷的现实。2019年上半年实体书店“大数据”表明,实体书店动销品种同比减少了0.77%,销售册数减少了5.84%,销售码洋是上涨了2.31%,但那是因为平均定价提高了8.66%。

面对困境,书店人的对策是打造“以体验为核心的场景”。爬上“朵云”看风景是体验,在“中版书房”和头部好书亲密接触是体验,在衡山和集看人也是体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