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物】丁香姑娘的丁香


文/寇研

诗人戴望舒的代表作《雨巷》中描写梅雨时节,诗人在江南小巷中漫步,希望偶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想象这位在雨巷中撑着油纸伞漫步的丁香姑娘的打扮,除了素雅、庄静的淡淡妆容,或也正好佩戴着一种叫丁香的耳饰。原因无他,只因这种小型耳环形制简丽,又很乖巧地紧贴着耳垂,不会来回晃动,看起来柔静之极。丁香始于明代,清人李渔对其甚是推崇,他在《闲情偶记》中写道:“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据载,耳饰文化虽兴起于宋,真正的普及则要到明朝了。依相关记载,明朝也是“第一个把耳饰的形制纳入皇家服饰制度规范”的朝代。

明代耳饰有耳环和耳坠两类。这两种耳饰最主要的区别便是:耳环庄重、正式,耳坠则相对随意。但耳环、耳坠是怎样做到正式、非正式的呢?简单说是一个晃,一个不晃。

耳环,从耳钩到下坠的修饰物,上下固定为一体,通常不易晃动,或者说晃动幅度极小。而耳坠,则是由脚和坠两个独立部分构成,“坠”通常是通过一个环扣挂在耳钩,这样一来,随着三寸金莲们摇摇晃晃的步履,耳坠上蹿下跳的摇曳,那叫欢快多姿。

明代耳环种类有许多。比如珠排环,即将几粒珍珠连成一串,垂直排列。据载珠排环在明代属于高规格的耳饰,为皇族女眷专属饰品,如《大明会典》“冠服”部载,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礼服所配耳饰为“珠排环一对”;皇太子妃礼服所配耳饰亦为“珠排环一对”。

再如四珠葫芦环,也是明代贵族女性正装佩戴饰品,《大明会典》“皇帝纳后仪”所备的礼物清单中,珠排环、四珠葫芦环都是聘礼必备。其他式样的耳环,还有梅花环、佛面环、金镶宝琵琶耳环等,不管是珠排环、四珠葫芦环还是梅花环,顾名思义,名字都源于耳环不同的图案设计。

因耳环的华贵、端庄,耳环受到从皇族到民间社会女性的欢迎,是她们盛装搭配时不可或缺的装饰。耳坠的样式也颇为繁多,基本上仿佛是什么都可以“坠”的,如鎏金银环垂珠耳坠,金环垂珠耳坠、金石榴形耳坠、金楼阁形耳坠等等。比较之下,耳环式样的择取是走高冷、庄肃路线,比如珍珠、梅花、佛像,耳坠式样则要世俗、热闹得多,比如这个金楼阁形耳坠,你能想象耳朵上坠一幢金灿灿的微型楼阁?

当时还流行各种灯笼造型的耳坠,如金累丝灯笼耳坠、金宝灯笼耳坠、金厢珠累丝灯笼耳坠。李渔颇看不上金灯笼耳坠,他揶揄道:“时非元夕,何须耳上悬灯,若再饰以珠翠,则为福建之珠灯、丹阳之料丝灯矣。其为灯也犹可厌,况为耳上之环乎。”

但若论文艺范,不管皇族钟爱的那些高贵的珠排环、梅花环,还是烟火气十足的灯笼耳坠,自然都比不上丁香。从李渔对丁香的钟爱似也可推论出,丁香在明清的流行,实也和明清文人们推崇的女性美相关。

如冒襄写陈圆圆之美:“人淡而韵,盈盈冉冉,衣椒茧时,背顾湘裙,真如孤鸾之在烟雾。”写董小宛之美:“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张岱写王月生之美:“面色如建兰初开,楚楚文弱,”且“寒淡如孤梅冷月,含冰傲霜。”这些文艺女神们,和江南雨巷的那位姑娘一样,似乎天然是丁香的佩戴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