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卫星产业园破土而出,今年年底6栋建筑主体结构验收

6栋大体量建筑同步建设,7座塔吊吊臂空中盘旋,318名工人绑扎钢筋、搭建支模、浇筑混凝土,一辆辆满载脚手架大货车驶来……9月19日上午,记者走进武汉市新洲区双柳街武汉卫星产业园,200亩一期工地热火朝天。

在微小航天器制造中心工地,来自新洲阳逻的陈建军、邓家玉夫妇,在距地面5米高银白色支架上“飞针走线”,左手伸出细铁丝,右手扎钩一穿一拉旋转数圈,“我们每人每天要绑扎1.1吨钢筋,每个点位用时不超过2秒。”

在空间大数据应用制造中心工地,银白色支架“森林”,托举着6米高的二楼楼面,俄木伍来等数十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工人,正在二楼楼面绑扎钢筋,加固高精度的新型立柱模板。

“产业园6栋单体建筑,正常工期至少两年,实际工期控制在550天。”武汉卫星产业园施工方中航天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二公司现场负责人刘国良介绍,为确保工期,7台桩基同时进场,顶高温战酷暑,他和工人的臂膀被晒红肿甚至脱皮,两个月之内打完2366根预应力管桩;一个半月开挖泥土7万多立方米。

在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工地,王闯操控的液压步履式桩机发出嗞嗞声,16.5米长钻杆快速旋转,几分钟就没入泥土中,钻杆提升时,相邻地泵发出巨大轰鸣声,通过胶管将混凝土压送至钻杆顶端,经钻杆空芯挤压入地下。

“与预应力管桩承载房屋结构重量不同,该混凝土桩用以增强室内地面承载力。”产业园建设方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副经理汪泓洋介绍,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工地有大型设备,该中心1.3万平方米范围内,要打2672根混凝土桩,确保相关部位每平方米地面可承载5吨。

“卫星产业园一期总投资约15.9亿元,今年年底6栋建筑主体结构验收。”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谭秋云介绍,该公司抓总研制的“虹云工程”首星“武汉号”,在北京研制并于去年12月22日成功发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两大星座200余颗卫星,最快明年在此产业园实现汉产。卫星研制市场需求巨大,截至2018年底,国内17家公司计划发射2304颗商业卫星。卫星产业园建成后,将在项目周边打造3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打造“双百”(年产百颗卫星、实现百亿产值)空间梦工厂,擦亮湖北制造“新名片”。

【编辑:符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