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影事·拍得“虎气”的俄罗斯太空历险记

文/陈陌

俄罗斯曾拍过一部电视剧《战斗民族养成记》,通过一个美国记者的视角,讲俄罗斯的烈酒、长枪、寡头和暴烈个性,如何让寻常生活险象环生。剧中的玩笑,和剧外人拿自己开刀的豪迈,都显示出战斗民族在严寒与烈酒中酝酿出的虎劲。

所以他们的《太空救援》也与好莱坞科技寒光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勇猛、粗犷,科技之美外,更是人性赞歌。对看惯了《2001太空漫游》《星际穿越》的观众来说,看到宇航员一会儿用热得快烘干宇宙空间站,一会儿抡起大锤拯救传感器,仿佛进入一个新世界,新奇、好看、充满生命力。

过去太空题材一直被制作成本高、发行能力强、特效技术发达的好莱坞包揽,其余国家即便有心,也难达到如斯水准。没想到近年号称要文艺复兴的俄罗斯,仅凭四千万美元的预算,就能杀出重围,这部电影视觉效果堪比《地心引力》,故事张弛远胜类似真实事故改编的《阿波罗13号》。

故事的背景是1985年礼炮7号空间站失联,苏联怕美国人抢走他们的科技成果,临时派遣两名宇航员升空修理。以当时苏联的科技水准来说,修理难度非常大,任务能顺利完成,算是奇迹。

电影为了观赏性,对真实故事进行了几处改动。

比如面试指挥官时,宇航员们在模拟对接中纷纷败北的那段,现实中没有。真实情况远比这让人心惊,当时地面工作人员完全无法预计空间站状况,全靠宇航员进入太空后的观测与发挥。资料记载,礼炮7号当时正在轨道内前后高速翻滚,真实的对接情形,若放进影片,观众都会摇头不敢信。

再比如,电影高潮处,主角为卸掉太阳能感应器的金属外壳,抡起大锤。这段非常战斗民族特色的情节也是艺术加工。在宇宙深处,抡起大锤,配合深空的星辰、初升的太阳,多像人类将走出地球伊甸园,去宇宙开荒的寓言。

而片尾处,两名苏联宇航员与美国挑战者二号相遇。四名开荒的人类,在茫茫宇宙中敬礼致意,这段虚构的情节,顿时将片中始终局限在民族与斗争的小格局提高到人类整体,恢弘慷慨,意境深远。

所以即便囿于预算,镜头剪辑处理不如好莱坞片来得精细,《太空救援》都是完成度与观赏性上佳之作。绕着飞行器那几个360度环拍透着一股满不在乎的伏特加风味。宇航员在太空中遇到蟑螂老乡、临场拆下电池做“热得快”,是他们独有的举重若轻。就连配乐,也不讲究精准统一,节奏铿锵的电子乐、神秘深远的咏叹调,再到嗓音粗犷的维索茨基,混搭得粗犷又豪迈。

难得的是,这部电影都没有走视觉冲击的捷径。俄罗斯爱挖人性的叙事传统,被延续下来。主配角血肉丰满。没有过分拔高的英雄,非常克制又清晰地传达了他们在职业角色与私人情感中的为难。

当地面指挥官不得不做出放弃一个宇航员的决定时,当他也抡起锤子对模拟的空间站一通砸时,俄罗斯故事里那股熟悉的悲怆、同情与勇敢,盖过科技的光,成为影片最动人的东西。这与富足乐观、爱在特效上做文章的好莱坞太不同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俄罗斯电影进入衰落期,爱森斯坦、梁赞诺夫等大师荣光不复。进入21世纪以来,他们开始影视复兴计划,翻修电影厂,增大影片投资、举办电影节。《西伯利亚理发师》《守夜人》《利维坦》等优秀电影陆续出现,《战斗民族养成记》和《背叛》等电视剧也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但优秀的作品依然是小概率事件。

俄罗斯有着悠久光辉的叙事艺术,但也面临着自身的工业缺陷,如何用优势突围,《太空救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陈陌专栏作者,影评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