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教之星”杜子才:辗转3年找校舍,武汉老年大学开学之初只有6门课

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26日讯(记者徐丹)在美丽的东湖之滨东湖医院里,住着一位慈眉善目的世纪老人,他是原武汉老年大学开拓者、资深老校长杜子才,也是中国“老教之星”“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原武汉老年大学校长杜子才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记者苗剑 摄

他领军的我国最早的老年大学之一——武汉老年大学,以创办早、规模大、成绩显著闻名全国,成为我国老年教育的领头雁和示范点。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武汉发布了杜子才等起草的“确保老年人受到教育”的《武汉宣言》,得到国际组织和友人的高度评价。

提起杜子才,老年教育同行中有人说:“天下谁人不识君!”

本月28日,杜老将迎来他的百岁寿诞,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带着对杜老的生日祝福前往东湖医院看望并采访了他。

见到杜老的第一面,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就喜欢上了这位老人,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他面色红润,身着简单的夹克衫、休闲裤,配上一双白色crocs洞洞鞋,“潮”范十足,倍感亲切。见到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前来,杜老缓缓起身迎过来和我们紧紧握手。

“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健康长寿、余热生辉”,杜老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武汉老年大学创办之初的办学宗旨。学员社会化是杜老引以为傲的初衷:“我们面向全社会招生,让更多老年人能够有学上,能够学知识。”

原武汉老年大学校长杜子才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记者苗剑 摄

艰辛创建

为找校舍打三年“游击战”

1984年秋,武汉兴办老年大学的创意提出,经举荐,拟请杜子才担纲创建。

时年64岁的杜子才辞别了正在北京参与组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的工作,于1985年1月回汉,立即投入到创建老年大学的筹备工作中。

1985年2月8日,湖北省老龄委根据办学申请正式批准建立武汉老年大学。然而,杜子才面对庄重的批文,遇到了难题。一无校舍,二无经费,三无工作人员,怎么办?

杜老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创办老年大学的过程中,寻找校舍是最难的关,也是在创建过程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段经历。他借用汉口一所学校大门,在大门上挂了块“武汉老年大学”的牌子,率领一批离退休干部,广泛联络一批热心老年公益事业的同龄人为创建老年大学充当急先锋。

此时的杜子才带领他的创业团队奔走在武汉三镇的街道上,聚集在市文化俱乐部的树荫下,自掏腰包开始了老年大学的艰辛创建。当时学校下无寸土,上无片瓦,最早的招生处设在六渡桥小学里,但因桌椅太小,只好借用传达室作为学员报名注册点。直到1985年5月,在市有关部门帮助下,才在市文化俱乐部艺苑一楼挤出一间约30平米房间作为学校办公室。

当时学员上课是利用该俱乐部的一个教室和租用女青年会的两间房子。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迁到滨江公园一个破旧的舞台上和市政府礼堂的阁楼里上课。对于简陋校舍的频繁变迁,许多老同志诙谐地说:“我们又要打游击战了!”确实,经过三年“游击战”,直到1988年3月,武汉老年大学才在汉口天津路一座老建筑上获得了属于自己的1000多平米的两个楼层的校舍。

杜子才难以忘记1985年5月6日,武汉老年大学正式开学了。200多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武汉市文化俱乐部,参加武汉老年学府的首届开学典礼。

老年大学开学之初仅有包括诗词、历史、厨艺等在内的6门课程。

而如今,武汉市现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学校2238所,古筝、扬琴、电子琴、书画、中医推拿、模特等课程数不胜数,参与学习和活动的老年人数达到29.07万人。听闻这个数字,杜老笑得像个孩子一样,眯了双眼。

原武汉老年大学校长杜子才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记者苗剑 摄

烽火岁月

与新闻解不开的情缘

杜子才出生在湖北省仙桃市一户农家(原沔阳县仙桃镇),1940年10月17日入党。

1941年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后,杜子才与陈以文、魏世桢三人自发组成一个党小组秘密地活动在复旦校园里。1943年下学期,在中共南方局复旦“据点”的指导下,杜子才又参与建立了“十月同盟”地下组织,统筹协调全校进步活动。抗战后期,他和学生会决心自办报刊,自筹资金、自己撰稿、自己编辑、自办发行。杜子才的办报思路和想法深受复旦的陈以文、魏世桢和中央大学的仓孝和等一批同学的赞同鼓励,仅用一两个月时间,《中国学生导报》社就在复旦校园里破土而出。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初春,在内迁的复旦大学就要再迁回上海的前夕,中共南方局青年组研究决定:《中国学生导报》社在上海设总社,在重庆设分社。杜子才任总社社长,陈以文任总社副社长兼任重庆分社社长。《中国学生导报》分别出版沪版和渝版。同年5月中旬,杜子才赶到上海赴任。同年9月,杜子才奉党组织之命转移到武汉进行地下工作,参与准备和迎接武汉解放的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杜子才还曾担任过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副处长、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武汉晚报》(1962年《长江日报》的改称)副总编辑等职。1982年到北京参加组建中国文联出版公司,为三人领导小组成员,主持公司编辑部及《中国新文艺大系》编辑部工作。

原武汉老年大学校长杜子才接受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专访。记者苗剑 摄

不泯童心

活到老学到老乐到老

杜子才不喝酒、不抽烟、不打牌,是个有名的“工作狂”。他最大的嗜好是读书,善于思考。

在创办武汉老年大学后,杜子才先后参加了在加拿大、墨西哥、法国、马耳他、瑞士、德国、巴西等地召开的有关老年教育的国际会议,在国际论坛上他都发表了亲笔撰写的学术论文,有时还用英语演讲。杜子才在中国老年教育界任职期间,约有100多万字有关老年教育的论述先后以《中国老年教育文集》和《坚持积极老年教育观》为书名公开出版发行。在2014年,杜子才95岁高龄时,荣获了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的《中国老年教育事业终身成就奖》,成为星光灿烂的夜空中一颗闪亮的中国“老教之星”。

杜子才的儿子杜佐农说,“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丝不苟,事必躬亲,所有的文稿自己写,提纲自己拟,不分昼夜,努力作为,真正活到老学到老乐到老。”

杜老认为老年大学的教育目的是促进老年人综合素质提升,让他们参与社会发展,致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国家兴盛,做新社会、新时代的新型老人。他希望老年人有条件都去上老年大学,学知识、交朋友、找乐子,在文化水平和思想境界上双向提升。

正如他在歌中所写:“巍巍江城,黄鹤高飞,扬子奔流,欢腾三镇,老年学府,和谐校园,温馨绿洲,求是创新,团结奉献,阔步前进放歌喉,同学们抖擞精神,再写春秋!”

这首歌是由杜子才作词、老红军音乐家莎莱作曲的《武汉老年大学之歌》,至今已和老年大学一起走过34年不平凡的历程。

杜老的一生是传奇多彩的,即使现年百岁的他也并没有回归平淡。杜老每天都去东湖边走路半小时以上,他的身边随时放着一台iPad,他喜欢用iPad上网看新闻,了解国家大事,他还玩微信、发朋友圈、和家人聊天,是十足的网络达人。问及老人健康长寿的秘诀,杜老说,“忘记年龄、不断做事,心态乐观、坚持锻炼。”

在采访之余,杜老笑着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祖国变化太大了,我们很幸福,我要和祖国一起过生日,为国庆干杯!

【编辑:付豪】

(作者:徐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