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20次,近6万公里……武汉医生每月自驾赴通城义诊

杜荣辉医生与患者交流。记者金振强 摄

杜荣辉医生来到田边为患者复查。记者金振强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0年,120次,近6万公里……武汉市肺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杜荣辉,自2009年夏,每月会抽一个周六,从武汉自驾前往通城县疾控中心,往返近500公里,为当地患病的村民义诊,履行一个“无言的约定”。

通城县结核病人会从十里八乡赶来,聚集在这里,等待医生杜荣辉的问诊。10年来,数千病人,因杜荣辉得到有效医治。过去的一个月,记者连续追访,探访这“无言约定”背后的故事。

“义诊医生”一当就是10年

初次见到杜荣辉时,她穿着旗袍样式的连衣裙、踩着高跟鞋,走路带风。她笑着说:“太忙了。”见面这天是个周五,下班后,她要开车两个半小时赶往通城,第二天下午,她又得自驾回武汉再火速赶往上海参加周日的学术交流。

这样连轴转的生活,是杜荣辉10年的常态。2009年,她开始在通城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当起“义诊医生”。这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一次来回近500公里,5个小时。再加上医院还有繁重的工作任务,很难想象,她是如何坚持的。

杜荣辉却说:“还好”。2009年之前,身为通城人的她每年都会被邀请至通城义诊,每次问诊时,患病的村民们会拿着CT片,请她帮忙看看,她痛心地说:“来找我看病的人大多病得比较严重,但结核病是个早干预早防治的病,如果能早些诊断就好了。”

自掏腰包不收老乡一分钱

看到太多老乡因病致贫,杜荣辉萌生了定时定点在通城义诊的想法。杜荣辉未曾盘算,她已经义诊了十年。这10年, 是雷打不动的120次义诊,也是义无反顾的6万公里路程。

每次义诊来回约500多元路费、油费都是杜主任自己掏腰包,10年来从没收过老乡一分钱!

夏天暴雨,冬季大雪,都是她经历过的事,即使路程时间增加一倍,也得赶过去:“如果我一个月去下一个月又不去,病人也就会觉得他们吃药或不吃药都不要紧,我必须自己起到示范作用。”

十年的坚持,杜荣辉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改变。而最大的改变,无疑是帮病人看好了病。

经过10年下乡义诊,数千病人得到有效医治。2009年,义诊当日,会有八九十人涌向诊室。而现在,据结核病专科负责人刘葵透露:“仅与4年前相比,通城县结核病人人数就少了100人。”

为当地留下一支医疗队伍

9月10日,记者驱车两个半小时,跟随杜荣辉前往通城县,随后又在乡村小路开了半小时,到达63岁的吴钟祥家。

2018年9月,因持续腰痛,吴钟祥前往医院检查。医生对他说:“你得的是腰椎结核,需住院观察!”

一家人惆怅时,通过疾控中心结核病防治专科,他们知道杜荣辉每月会下乡义诊。抱着节约钱的想法,吴钟祥决定找杜荣辉问诊。而杜荣辉,真真切切地帮到了他们。在看病过程中,她了解到吴钟祥肝功能不好,便为吴钟祥调了药方,便于他更好地治疗,“这起了很大作用,我爸精神身体在好转。” 吴钟祥的儿子说。

这次义诊,杜荣辉再次帮吴钟祥看了新拍的CT片,她说:“好多了,但一定牢记,不能负重,不能随便停药。”

吴钟祥点头应着,他对记者说:“她是个好医生。”这位农村老人,说不出太优美的词藻,但“好医生”三个字,也许是他最高的赞扬。

让杜荣辉骄傲的是,她留下来一支基层医疗队伍。在通城县结核病防疫站义诊10年,杜荣辉只要有时间,便手把手为当地医生传授经验;当她回武汉后,刘葵医生常常远程咨询、请教疑难病情,她都一一耐心解答。

10年义诊,她不仅在用“情”,更是用“勤”在付出。武汉肺科医院的年轻医生,也受到感染,跟着杜荣辉下乡义诊过好几次。

杜荣辉常说:“医生下乡比病人奔波好,到那能做点有益的事,我是发自内心的,我获得许多快乐。”(记者伍伟 李杏 通讯员王敏 巩瑜)

【编辑:朱曦东】

(作者:伍伟 李杏 金振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