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9月28日讯(记者朱文秀) 从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中国首个三大球的冠军,到成就世界上第一个“五连冠”,“女排精神”就一直伴随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28日,中国女排夺得第十个世界冠军后,“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先后采访了从50后到00后的球迷,他们的回答保持惊人的一致——时代在变,女排精神永在!
9月28日,中国队球员颜妮(左上)在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比赛中扣球。图源新华社
50后:
孙继成(1952年生,67岁)
1982年,30岁的孙继成正值盛年,那时他还在部队服役。他清楚地记得,“那一年世锦赛是在秘鲁举行的,美国队的海曼好厉害,和中国的郎平、古巴的路易斯并称为世界三大扣球手。”
中国队在初赛中还输给了美国,但战胜了另一强队古巴,最后战胜东道主秘鲁夺冠。决赛那天,家里没电视,孙继成跑到单位去看。“郎平是个好教练,她从美国辞职回到中国队,中国队迅速成为了强队,她之前的最佳教练应该是袁伟民,袁伟民和郎平共同打造了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女排精神’,这是一种永不放弃、刻苦训练、拼搏到底的战斗精神,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这次中国队全胜夺冠,我一看到她们就想起了女排精神,内心像当年一样激动。”
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中国队球员张常宁(左)和队友龚翔宇庆祝得分。图源新华社
60年后:
郑承敏(1961年生,58岁)
1981年女排世界杯中国队第一次夺冠时,20岁的郑承敏正在广州邮电学校就读。他说,那时候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经济比内地强不少,学校已经购买了大彩电。1981年女排世界杯比赛期间,学校接了好长的线,将彩电搬到了大操场上,好几百人像看电影一样早早就守候在操场上,比赛开始后大部分人都是站着看完比赛的,大家都很激动,喊着“女排万岁、中国万岁、爱我中华”之类的口号。女排夺冠后,那场面更壮观了,那是一种扬眉吐气,满是自豪的感觉,那种感觉到现在还让他记忆犹新,“或许这就是女排精神,团结、拼搏、爱国,提升国人的自豪感,这么多年过去了,只要有女排的重大比赛,我都会看。”
中国队对阵塞尔维亚队,中国队球员丁霞(中)在比赛中传球。图源新华社
70年后
李红兵(1970年生,49岁)
“那一年我11岁,一爱就爱了39年,”1970年出生的李红兵最近一直在关注女排世界杯,提到女排,她总是非常激动。
1981年女排世界杯,11岁的李红兵和爸爸妈妈一起守在黑白电视机前,亲眼目睹了中国女排在日本面对东道主的最后一战,在决胜局不利的形势下,女排姑娘咬紧牙关拼搏到底。随着铁榔头的一记重扣,中国队3:2险胜,夺得了中国三大球的第一个世界冠军。李红兵还记得,夺冠的那一刻,爸爸妈妈都哭了,自己也哭了。“从那时起,我一直关注女排的比赛,无论是高峰还是低谷,女排的魅力一直不减,在我心中,时代主旋律——‘女排精神’一直都在。”
80后
杨正红(1987年生,32岁)
杨正红至今还记得,自己喜爱上体育是从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重返巅峰的那一天开始的。2004年,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女排决赛中,3:2战胜俄罗斯队,完成惊天大逆转。“小时候就一直听老师和父母讲女排精神,也看了不少关于女排五连冠的书籍报刊,心里就一直很想见证一下女排精神,在中国队夺冠的那一刻,我明白了,女排精神就是那种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都有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女排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这次在日本再次夺冠,我只想说,女排威武!”
90后
朱森(1995年生,24岁)
朱森说自己很幸运,他喜欢女排的时候正赶上郎平重回中国队主教练岗位,他也因此见证了中国队从低谷一步步重新迈向世界之巅。
“我喜欢郎平指导,她带领的女排完美地诠释了女排精神。在她上任之前,中国队一度连泰国队也打不过,太心疼了。但2013年郎平重新执教中国队后,一切都改变了,2014年世锦赛亚军,2015年世界杯冠军、2016年里约奥运会冠军,女排一步一个脚印,胜不骄败不馁,团结拼搏,奋战到底,这样的女排谁人不爱?今天,郎平指导拿到了她执教中国女排以来的第3个世界冠军,每一步都透露着背后的艰辛,女排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
00后
张鑫(2007年生,12岁)
12岁的张鑫每周都要在武汉全民健身中心足球场的武汉青训中心训练足球,不过说到正在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他大声地说:“我看了,每场都看了呢,女排是我们足球人的骄傲哦。”
小家伙说,这些天他陪着爷爷一起看了中国女排的比赛,“爷爷是排球迷,在他的影响下,我有时候也看,不过这次世界杯赛全看了,特别是与巴西和美国那两场球,逆转巴西太提气了,战胜美国太霸气了。”说着说着,张鑫还挥动了一下小拳头,“我知道我们的足球比起排球差太远了,我要以女排精神激励自己,好好练球,将来也像女排一样为国争光。”
【见习编辑:戴容】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