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武汉”公选课走出大学校园,大型展览《祖国立交桥》开展,引发广泛共鸣

在“奔赴新时代”展区,有关有轨电车、地铁、城铁等出行方式的照片,让参观的市民充满自豪感(通讯员陈文君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一桥一街的变化记录了城市的崛起。城市建设者的奋斗和追求,令我感慨万千”。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嘉欣和她的“认识武汉”公选课同学们,在辛亥革命博物馆《祖国立交桥——武汉70年“路”与“城”的协奏曲》大型展览现场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从万里长江第一桥、万里长江第一隧到铁、水、公、空联通世界,生动、丰富的照片和展品吸引了众多新老市民,营造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浓厚氛围。

由小课堂进入大社会,“认识武汉”将课程变成主题展。从“乘上70年时光列车”“‘武汉造’在路上”“交通文明‘我’先行”“奔赴新时代”等4个单元,展览紧扣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人民群众获得感,展现了武汉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城市建设者砥砺奋进的精神,交通空间里爱岗敬业、和谐有爱的场景,让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被唤起记忆深处的共鸣。

武钢80岁退休老工人邓守才,一大早从位于青山区的家里赶到展览现场。“地铁4号线直达,半个小时就到了”。

家在宁夏的“00后”刘嘉欣看到老武汉“麻木”的照片后,惊讶地说:“没想到几十年前的武汉是这样的。这堂课带给我视觉和心灵双重震撼。”70年来武汉的变化是中国飞速发展的缩影,她为如今繁荣昌盛的祖国感到自豪。

笔者在现场看到,《1950年武汉市汉口街道里程图》、1954年14路公汽使用的波兰产红星牌客车老照片,收藏在武汉博物馆的“麻木”车牌……很多老照片和资料是首次公开,受到参观者欢迎。据悉,此次展览共展出140余幅图片、180多件展品,展出时间将持续到12月31日,并将在10月份启动武汉高校巡展。

展览现场,青年学子和全场市民一起唱响《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为城市复兴贡献力量的信念和豪迈激情,“点燃”现场气氛。

链接>>>

为城市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观展现场,市民们“怀旧情感”高涨,热情交流曾经的出行往事。大妈陈莲枝和文莉华讲述了带小孩挤公交车要把孩子先从窗户递上车的故事,让周围群众感慨不已。

曾是武汉市公共汽车公司修理工的田老先生说:“以前上班坐1路电车去单位,没座位、没空调,冬冷夏热。现在过江不仅有很多条公交线路,还有地铁,舒服得很。”

公交“节油王”王静说:“在23年行车生涯中,开着578路公交车行驶在中山大道上感受武汉日新月异的变化,是令我倍感自豪的事。”看到展览中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王静总结道:“司乘人员要用牵挂式服务,设身处地为乘客着想,这样可以减少投诉等不和谐现象。”她认为,作为城市文明窗口,公共交通要树立行业正能量。

展览中1958年武汉第一辆无轨电车老照片令王静感慨:“电车承载了老武汉人的记忆,带给大家许多美好记忆。”她认为,现在的有轨电车除了本身的交通工具属性,还可以发挥文化载体属性,成为武汉的一道风景线。

武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环境非常好

张国方是1981年从随州到武汉求学的。当时,校区所在的街道口还是城乡接合部。“搓板路”上的颠簸让他记忆犹新。

展览现场,来自湖北赤壁市的大一新生余熙回忆说:“我上小学时,从赤壁到武汉要坐绿皮火车,慢慢悠悠两个小时才能到。现在,某个下午没课,我都能回家一趟。”

作为一位汽车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张国方对这些年车型变化的感受最强烈:“新中国成立初期,基本没有造车能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汉企东风扬子江的客车,以及东风爱丽舍、东风标致508、东风本田CRV等车型享誉全国。交通工具不断创新、类型不断增多,正说明了城市交通事业的进步。”

在照片《阳逻港沐彩霞》前驻足,张国方情不自禁地向学子们勾画起城市未来交通产业蓝图:“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武汉有非常好的环境:东风汽车公司在武汉,这是汽车制造的‘国家队’;武汉首发智能网联汽车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在这方面抢占了先机;这几年,武汉道路条件大为改善,市区高速通道基本成网;武汉的人才基础也很好。可以说,武汉的条件得天独厚。”张国方希望武汉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建成世界级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

武汉必将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笔者在观看展览的人群中发现武汉市交通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王高元时,他正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一张武汉市上世纪80年代的城市规划图。“你看,这些地方以前连路都没有,现在不仅架起了高架桥,还有了地铁。”谈起这些年武汉交通的变化,王高元满脸自豪。

王高元回忆,30多年前,他刚来武汉工作时,长江二桥还没修建,市民过江依然以轮渡为主,出行十分不便。而来自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刘思言却有不同感受:“我数了一下,展览现场呈现了武汉长江江面上的11座大桥。”祖国的繁荣富强已经切实地反映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如今,武汉各种交通方式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王高元认为,武汉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具雏形,武汉在中国交通版图中的地位与作用已不可同日而语。

王高元同时表示,武汉交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要在提升国际化水平上继续发力,提升全球网络连接性。借着新时代的强劲号角,挑起“祖国立交桥”的重担,武汉建成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指日可待。

设置“旧场景”增强观众互动体验

看到展览开幕现场人头攒动,辛亥革命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胡伟长舒了一口气。这个展览背后,是胡伟和策展团队的同事们几个月来的加班加点。

胡伟说:“交通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也最能体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通过交通展现城市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既是一名文博工作者的情怀与责任,也是一种幸运与光荣。”

此次大型展览的最终成型是一个群策群力的过程。在与“认识武汉”团队的一次次头脑风暴中,展览的思路一次次被拓宽。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提供了大量图片和相关支持。“交通不应该只是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武汉交通工业的‘硬核’技术和人民群众在交通建设中展现的精神力量也尤为重要”。为了增强展览的互动体验,胡伟和同事们还设置了上世纪90年代中山大道公交车场景。参观者可以在这里拍照,穿越回旧时光。(通讯员邹丹雨 叶玲 石琼 刘畅 高金婷 胡君璟 陈文君)

【见习编辑:刘益谦】

(作者:邹丹雨 叶玲 石琼 刘畅 高金婷 胡君璟 陈文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