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武昌革旧图新,乘势而上,多措并举谱写幸福生活新篇章

武昌滨江商务文化区璀璨夜景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七十年华风云急,砥砺前行绘宏图。

新中国70华诞也正值武汉解放70周年,1949年5月17日,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入武昌城,这座古城终于迎来解放与新生。70年来,即将届满1800周岁的古城武昌沧桑巨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改革越来越与国际接轨、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下沉、人民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这是善意充盈、翱翔万里的70年。

以金融业为杠杆 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群

“武昌区给予支持是这几年公司迅速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感谢武昌。”近日,湖北长江招银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江招银基金)负责人向笔者透露,该公司近期成功投资入股的成都医云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医联”)有望在今年落户武汉。据悉,医联已经为互联网医疗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户武汉后将进一步助力武汉智慧医疗产业的集群发展。

据悉,长江招银基金是招银国际资本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于2016年1月落户武昌区,系招银国际在湖北与湖北省政府合作设立的第一批重要产业基金之一,总规模达100亿元,主营股权投资。

笔者看到,长江招银基金所在的办公面积约有250平方米,武昌区金融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由武昌区为其提供的一定期限免费办公场所。此外,武昌区根据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基金规模将给予一定落户奖励支持。

公司负责人介绍,长江招银基金一大宗旨就在于将新兴行业龙头引入湖北,并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助力区域打造产融一体的新兴产业集群。目前已颇有成效,落户三年以来,该基金已经投资36亿元,在湖北投资了三峡新能源、斗鱼网络、长江文化、万润新能源等多家企业。

据悉,武昌区近年来大力推进“一轴、两城、一谷”(长江主轴右岸的滨江商务区、杨园设计之都核心承载区和白沙智洲,武昌古城、华中金融城,中科武大·智谷)重点功能区建设,已形成以总部经济为引领,金融、文创、商贸、旅游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其中金融业一直是武昌的重要支柱性产业。2018年,该区金融产业增加值达338.14亿元,同比增长8.3%,占全区GDP总量的26.21%,占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的27.4%。

未来,武昌区将继续以金融业为杠杆,撬动全国资源,引入更多优质企业落户武昌乃至整个湖北形成产业集群,继续实现经济的高速高质量转型发展。

搭建区域课程互通“立交桥” 满足教育优质均衡新期待

9月27日下午,珞珈山小学,20多个社团正在“走班式”开展活动。楚剧、陶艺、机器人、足球、花式跳绳……从文艺熏陶到赛场竞技,校园内时时处处听得见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学校小剧场内,楚剧社团的孩子们正整齐地吟唱诗词《黄鹤楼》,悠远的韵律配以古朴的姿态,展现出绚丽的楚韵之风。该校六年级学生姚珺瑶已经学习了4年楚剧,她透露,“我已经会表演11部楚剧了,我很感激也很庆幸有楚剧学习的机遇和经历,因为表演楚剧,我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也找到了学习的信心。长大后,我想考艺术类的学校。”

据介绍,该校研发一系列的楚文化特色课程,组建楚剧鉴赏等近10个楚文化社团,让楚文化的研究和体验伴随孩子们的整个校园生活。2015年,珞珈山小学开始开设楚剧音乐课,组建楚剧社团。该校创作的《橘颂》在全市第六届琴台音乐节原创校园歌曲大赛获评“十佳校园歌曲”,受到孩子们的广泛传唱。楚剧社团也曾登上央视舞台捧回“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珞珈山小学校长宋珊告诉笔者:“珞珈山小学和武汉小学、武汉瑞景小学只有‘一碗汤’的距离,另外加上武汉初级中学,这就是武昌正在打造的八大优质教育学区之一的百瑞景学区。”宋珊说,“如今,武汉小学的特级老师‘流动’到珞珈山小学课堂里,珞珈山小学的陶艺、戏曲则走进武汉小学的教室里,合作办学让学校的老师们有了更多优质的平台。通过管理和师资团队的双向交流,促进两所学校的共同发展。老百姓实现了就近上好学的愿望。”

近年来,区域课程互通“立交桥”在武昌区迅速铺开,武昌区已经形成了南湖白沙洲学区、梅苑学区、中南中北路学区、珞珈山学区、百瑞景学区、水果湖学区、粮道街积玉桥学区、徐家棚杨园学区八大优质义务教育学区。

全区所有社区都有了家庭医生 普通居民也能享受“定制”医疗福利

9月23日,社区家庭医生陈朝艳来到青鱼嘴社区居民曾小珍家中探视其92岁的父亲曾爹爹。健康体检、疾病诊治、褥疮换药、家庭消毒……一连串娴熟的操作下来仅用了半个小时,每月至少两次,如此反复。

曾小珍告诉笔者,2014年父亲不慎摔伤后中风,加上高血压、脑溢血等并发症,瘫痪在床。彼时,家中老母亲早已经中风,不能自理。“面对照顾两个老人的重担,我几近崩溃,幸亏社区有家庭医生,每周都上门来访视。小到如何用药怎么使用氧气罐,大到办转诊手续安排专家会诊,家庭医生样样都帮我处理得妥妥帖帖的。遇到紧急情况,我还能随时打电话咨询。”如今,曾爹爹病情稳定,曾小珍每个月也能拿着陈医生开具的转诊单直接通过“绿色通道”去中南医院重症病房取药,挂号难就医难成为过去。

曾小珍说:“以前觉得家庭医生是有钱人才有的奢侈福利,我想都不敢想。这些年社区有了家庭医生后,我们只要身体有点不舒服,就想到找家庭医生陈朝艳团队。找他们方便,看得仔细。”

陈朝艳透露,在水果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9医9助”,9组家庭医生团队分别“承包”街道9个社区,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她介绍,“家庭医生团队以建立健康档案为基础,从出生开始进行新生儿访视、听视力筛查、疫苗接种等;上幼儿园后到大学每年体检和视力筛查;成年后婚前体检、优生筛查;孕产妇的孕前检查,DNA缺陷筛查,产后恢复指导等;对老人进行免费体检,对糖尿病、高血压、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长期跟踪干预等等。”

呼叫家庭医生服务也是家庭医生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陈朝艳手机24小时开机,为的就是能够及时就近开展基本医疗服务。她介绍,她可以直接联系“医联体”内的中南医院、武汉市三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大医院,让居民优先享受转诊、挂号、病房、专家预约、专家会诊等服务。

据了解,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由全科医生、中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医师、中西药师、上级医院专家组成。自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建设以来,武昌区所有街道的社区都配置了家庭医生团队。截至目前,全区共有196位家庭医生。

“三微”改造腾出停车位 微型手术让老旧小区换了新颜

“车子有地方停了,我儿子现在每天也能回家住了。”近日,武昌区南湖街华锦社区的张素珍老人谈及此处仍十分开心。原来,今年68岁的张素珍在华锦花园小区2期居住已有16年,7年前儿子买了车以方便上下班,没想到却成了鸡肋。

“晚上7点多到家小区内的车位就满了,最后只能停在外面,被贴了好几次罚单。”张素珍告诉笔者,儿子迫不得已只好把车子停在单位坐班车回,但因为经常加班赶不上班车,最后干脆住单位了,一个月见不了几次面。”直到两年前,华锦社区通过微改造规划增加156个车位后,闲置五六年的车子终于能开回小区,张素珍也能每天看见儿子了。

据悉,华锦花园小区建于1999年,有居民楼77栋,常住居民逾万人。由于该社区一期二期没有规划停车位,三期四期也仅规划少量地下停车位,停车难问题日益凸显。2017年,武昌区开始实施社区规划试点,华锦花园成为首批开展“微改造”的小区,社区内不少老党员主动参与其中,与武汉大学的专业规划师们一起参与设计方案制定,共增加植草砖停车位156个,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华锦花园是南湖街28个小区之一。通过“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南湖街不仅解决了众多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还积极挖掘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思路,探索出“政府+社会+居民”共同投入的方式对小区进行多元治理,激发新活力。

南湖街只是武昌区“三微”改造成就的一个缩影。

武昌区推行“微规划、微改造、微治理”在全省是第一家,是引导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去解决百姓生活中最急的事情。自2017年起,该区联合武汉市规划局、武昌区规划局在南湖街、中华路街、水果湖街、粮道街启动8个社区的“微规划”试点工作,转向探索城市“静区”存量空间的规划改造。

楚河汉街步移景换 城市面貌日异月殊

“商品琳琅满目,街边花红柳绿,建筑古今相宜。”走在楚河汉街上,76岁的老人李贻清经常发出这种感叹,他隔三差五就要坐地铁过来遛弯儿。老居民李贻清家住楚河汉街附近的东亭社区,几十年来,见证了楚河汉街这片区域的华丽蝶变和迅速崛起。

“那一片以前都是武重集团的宿舍区,路面都是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中北路周边还有很多农田,用蚊蝇乱飞、害鼠横行来形容当时的环境一点都不为过。”说到过去,李贻清记忆犹新,退休前他在水果湖街道上班,每天骑自行车经过这一片区域,由于路面太破,经常不得不下车推行,“光骑行到这里就得30分钟,轮胎还常被扎破。”如今老武重搬离后,这里被打造成武汉市中央文化区的一部分,楚河汉街成为新的城市名片。喜欢热闹的李贻清便经常来逛逛,“像逛小花园一样,坐地铁两站路5分钟就能到。”

2012年9月30日,楚河游船开航,全国最长的步行商业街—汉街迎宾。作为武昌区重点打造的“华中金融城”,楚河汉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商业内容、最多的时尚流行品牌,集合世界顶级文化项目,如世界顶级的演艺剧场,使其成为中国最具文化品位的商业步行街。它连通东湖和沙湖,总面积18万平方米,总长1500米,白天游人如织,晚上成为武昌的“不夜城”,目前该区域集中了江南最大规模的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群体。家住楚汉新居的82岁老武重居民许顺诚告诉笔者,楚河汉街开街后,她从楚河坐着游轮第一次去到了东湖磨山游玩,漂亮的夜景给她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据悉,武昌区近年来着力推进三旧改造和城市功能提升,滨江文化商务区、华中金融城、武昌古城等片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市面貌日异月殊,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古色古香中却越来越有国际范,也为武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更强的空间载体。

策划:武昌区委宣传部

撰稿:黄  哲 史凤玲 刘金峰 况昕昀  王  琼 李凯歌 方  霄 袁宇杰 王学丽 周  林 

【见习编辑:刘益谦】

(作者:黄 哲 史凤玲 刘金峰 况昕昀 王 琼 李凯歌 方 霄 袁宇杰 王学丽 周 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