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中的中国“国花”是什么?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起“国花”投票的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吸引亿万国人关注,也在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不少科技人员心中激起涟漪。
近年来,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建立特色经济植物学科,科研团队围绕湖北牡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开展科技研发创新,“武农科”助力汉产牡丹进入2.0时代,在国内牡丹科研界占据一席之地。
武汉专家团队研究牡丹新科技
文化牡丹
“国花”评选凸显4000年文化传承
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发布了《征求牡丹为我国国花意见的通知》,并同时面向公众开放PC端和手机端投票通道。该会称,民意调查结果将作为向相关部门提出国花建议方案的参考。
7月15日至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投票结果显示:民众同意牡丹为国花的居首位,共获超过28.8万票,占整体票数近八成。第二名为梅花,占12.30%;第三名为兰花,占2.48%;第四名则为荷花,占1.89%。此外,同意菊花、月季、茶花、桂花、杜鹃、水仙等作为国花选项者,投票赞成的比例均不到1%。
国花是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相关专家表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确定我国国花,时机成熟。
据悉,经组织专家研究讨论,我国应确定“一个国花”。确定我国国花的基本条件是:一是起源中国,栽培历史悠久,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品种资源丰富;二是花姿、花色美丽大气,能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性格特征;三是文化底蕴深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四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牡丹原产中国,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分布区域广,品种繁多;牡丹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寓意富贵吉祥,被盛赞“国色天香”“花中之王”;牡丹文化底蕴深厚,唐代就被誉为国花;牡丹最能体现大国风范,是国泰民安、繁荣昌盛、政通人和的象征;牡丹集观赏、药用、食用、文化等多种价值于一身,是惠民富民的朝阳产业。
“国人爱牡丹,因为它颜值与实力并存”。市农科院专家介绍,牡丹属芍药科,不仅以其美丽外形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的“缪斯”,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牡丹根加工制成的“丹皮”,是一味名贵中药。2004年,我国科学家发现,牡丹作为木本油料,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价值,2011年,国家正式批准牡丹籽油为新资源食品,油用牡丹产业开始蓬勃发展。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题诗曰,“归到江南无此花”。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牡丹以洛阳为贵,而“江南自古无牡丹”之说盛行日久,想在武汉一睹牡丹国色天香,一度成为奢望。1997年起,东湖花卉盆景所开始着手牡丹“北花南植”,经过7年攻坚克难,2004年终于实现大面积种植,牡丹在武汉“安了家”,“东湖牡丹花会”也成功跻身中国三大牡丹花会。
武汉市农科院牡丹花繁育基地
武汉市农科院部分牡丹种质资源
产业牡丹
荆楚本是起源地,能人回乡播种“致富花”
“湖北牡丹栽培历史悠久,这一点似乎与传统常识相悖”。市农科院特色经济植物学科负责人陈法志介绍,我国是牡丹起源、分布和演化中心,从黄土高原、秦巴山地向南,沿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东部、东南部及云贵高原北部,形成了一条连续分布带,其中,湖北西部保康、神农架地区生长着紫斑牡丹、杨山牡丹和卵叶牡丹3个野生牡丹种,是牡丹的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独具特色和地位,1994年《人民日报》(海外版)7月28日第1版称赞:野生牡丹今何在,鄂北荆山独妖娆。
“上客分明记开处,明年开更胜今年。”唐诗《题南平后园牡丹》记录了唐末、五代时期荆楚地区观赏牡丹栽培的盛景,到了明代,襄阳民间已有“阳春三月三,隆中看牡丹”的习俗,当代,武汉东湖牡丹园又赢得“江南牡丹第一园”的美誉,因此,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地区发展牡丹产业不仅有例可循,不少地方大力发展这一美丽产业,把牡丹变成当地农户的“致富花”。
北靠木兰山,西临滠水河。在黄陂区长轩岭镇徐冲村的“脉地花都”,各种花苗种满园区,每到春天,鲜花盛放,都能吸引市民前来赏花踏青。“百亩牡丹花园,汇聚多个名贵品种”,虽有百花争奇斗艳,但每到五月,牡丹往往能艳压群芳,成为园区主角。
2008年开建的“脉地花都”,是湖北最早的特色花卉主题园区之一。过去,这里盛产脉地湾萝卜,然而规模化程度底、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结构单一,成为农户收入增长的制约因素。
看到家乡产业发展滞后,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徐冲村村民陶茂文决定带着牡丹苗木种植项目回乡,建设主题园区,发展“美丽事业”,带动村民增收。专家多次下乡指导帮扶,现如今“脉地花都”百亩牡丹花田形成了花卉栽培、牡丹油加工和赏花游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不少农户靠着种花存款已达百万元。
在随县,神农丰源公司负责人王斌是牡丹花的忠实拥趸。2014年,他流转荒山荒地2万亩,决定围绕牡丹打造乡村旅游,力图挖掘牡丹的食用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
开展油用牡丹种苗繁育、种植、牡丹籽油加工及销售,涉及牡丹产业的方方面面,想要成功并不容易。科技是关键一环,由省科协批复,王斌的牡丹园引进武汉市农科院牡丹专家团队,建立专家工作站,针对油用牡丹产业卡脖子问题,实施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工程。
近年来,市农科院在油用牡丹耐湿热栽培研究领域取得突破。针对武汉及湖北地区夏季高温多湿的气候,牡丹病害多、丰产慢、产量不高等系列问题,采用科学选地建园、上乔下灌立体种植、壮苗稀植、平衡施肥、辅助授粉等手段,有效攻克了相关难题。在专家帮助下,神农丰源打造牡丹栽培标准化示范园区成效显著,牡丹赏花旅游带动油用牡丹规模化种植、牡丹产品加工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带动周边2000多农户务工,每年直接带动农户增收400多万元,成为我国牡丹产业界一张靓丽的名片。
武汉市农科院研发的部分牡丹加工产品
科技牡丹
武汉专家远赴鄂西深山,搜集原种致力保护性开发
驱车往返近千里,只为一株牡丹苗。为培育适合本地栽培、优质高产的牡丹良种,市农科院林果所特色经济植物学科团队高度重视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工作。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物种遗传资源保护,保存种质资源一直以来是我国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林木资源,而牡丹野生原种是牡丹科研和育种的重要原始材料,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是整个牡丹产业的基础性工作,是牡丹科研和生产的源头,广泛收集牡丹种质,有利于发掘高产、优质、抗逆性等优异基因,为育种提供物质基础。
据介绍,湖北省牡丹原种资源丰富,但在资源保存方面相对滞后,紫斑牡丹、杨山牡丹等野生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急需加强保护保育。
团队负责人陈法志介绍,市农科院已经系统收集保存了南方地区的牡丹资源130多份,建立油用牡丹资源圃,开展资源评价和育种工作,目前资源圃已成为湖北最大的油用牡丹资源圃。而这130多份资源,多数来自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的深山。为选择结籽率高的牡丹,陈法志带领的团队经常到深山老林寻访。春天,他们去看是否有牡丹开花;7月、8月,再去看花儿是否结籽。如果结籽,10月再去将苗子引种到武汉栽培。
紧迫的原种保护现状催促着武农科特色经济植物学科团队频繁奔赴深山,2015年11月的一天,戢小梅、陈镇博士、李秀丽博士等一行4人,坐车6个小时远赴恩施,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上去挖牡丹苗子。为保证苗子成活,他们挖到苗子后马不停蹄当晚赶回武汉,次日凌晨三四点赶回单位,将种苗完好种下,才最终得以安心。
武汉市农科院牡丹研究先后获批国家博士后基金、湖北省技术创新重大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建立湖北省木本功能植物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利用前期收集到的野生原种,科技人员采用分子育种与传统育种技术结合,选育适合本地栽培的观赏、油用、药用、茶用等系列牡丹良种,让汉产牡丹落地生根、花繁果丰。
新品种的诞生需要科技人员开展长期培育工作。研究团队负责人陈法志说。在牡丹花开放前,科技人员需要用镊子打开花苞,去掉花里的雄蕊,防止雄蕊与雌蕊结合,第一步工作完成后,再另行找来性状好的品种的雄蕊,将其花粉散落到去掉雄蕊的花上,进行杂交育种。操作完成后,要进行套袋、标注,生长过程还需要全程记录,防止花粉污染等干扰因素。目前,团队已经配制了23个杂交组合,获得1000多株杂交苗。
“目前,为了避免不可控因素对育种的干扰,试验园区并不向公众开放,希望等到技术成熟,建成面积更大、设施更完善的种质资源圃,面向市民,开展牡丹科普教育课,让更多人了解姹紫嫣红的汉产牡丹。”
“勇立潮头,敢于先试”,全国各地纷纷开始油用牡丹探索,武汉市农科院不甘落后,成果频出。2014年至今,市农科院油用牡丹研发团队建成了南方地区牡丹种质资源圃,加工出湖北首批可食用牡丹籽油,构建了成熟的牡丹育苗、栽培技术体系,获得专利授权7项,制定了地方标准“油用牡丹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研发出多款系列护肤品。继牡丹花成功南植以来,“武农科”油用牡丹的研发成为新亮点,汉产牡丹进入2.0时代。
能食用还能化妆
听武汉专家详解:汉产牡丹新突破
一直以来,牡丹以花型雍容、花色艳丽而被誉为“花中之王”,观赏价值之外,牡丹的实用价值并不为人所知。
武汉嘉木秾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下属的科技型企业,创办于2016年,主要致力于油用牡丹等新资源食品、植物功能性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和销售。该公司选育的牡丹品种,花可观赏,籽可榨油,花瓣和花蕊可做茶,精油可做化妆品,根又可入药,从地上的花到地下的根都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可谓全身都是宝。
油用牡丹综合利用成效显著,市农科院牡丹研发团队以牡丹籽油为基础油、牡丹花提取液为核心原料,通过科学配方、护肤功效验证,研制出有核心专利的护肤品7款,申请产品发明专利1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
食用保健:植物油中的珍品
牡丹籽油,是中国特有的,因其营养丰富而独特,又有医疗保健作用,是植物油中的珍品,在2011年获得国家卫生部新资源食品的批准。牡丹籽油营养均衡合理,不饱和脂肪酸达到92%,其中油酸24%、亚油酸27%、α-亚麻酸42%,真正达到了1:1:1.5的黄金比例,而α-亚麻酸的高含量让牡丹籽油有“油中贵族”“液体黄金”的美誉,牡丹籽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独特的牡丹皂甙、牡丹酚、牡丹多糖、牡丹甾醇、角鲨烯、白藜芦醇等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让牡丹籽油拥有促进智力发育、保护视力、调节血脂、降血压等功效。此外,牡丹籽油还有抑制过敏、抗炎及延缓衰老等保健功效。
武汉市农科院牡丹研发团队与湖北山青水秀牡丹产业公司产学研合作,在武汉光谷建立牡丹籽油冷榨生产线,精选牡丹籽,使用专业的机器冷榨,经过过滤、脱酸、脱色、脱胶、脱臭等工序和精细化提炼,加工出了品质一流的牡丹籽油,2018年研制生产的“纯杺牡丹籽油”荣获中国牡丹籽油十大品牌。
日化用品:高雅独特的营养组分
依托丰富的技术研发成果,武汉市农科院牡丹研发团队发现,牡丹的营养组分独特,牡丹籽油、牡丹花萃取液等油相和水相介质极具开发潜质。随后,嘉木秾华公司迅速注册了“丹株”商标,研制开发出牡丹冷制皂、牡丹防晒面霜、面膜等系列功能性产品。
“丹株”系列眼霜、面霜、面膜、防晒霜等日化产品的制备技术由市农科院自主研发,拥有5项专利技术,其独特性得益于其中蕴含的牡丹花萃取液、牡丹酚等,具备独特的多酚基团,抗氧化活性强,有消除自由基、保湿、滋养活肤、淡化黑色素、防晒等功效。运用这一原理,特色经济植物学科团队制备出的各种护肤日化用品,具有强化肌肤底层、促进细胞再生、提升肌肤通透感等功效,补水性能卓越。
下一步,市农科院牡丹研发团队计划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也为消费者提供生态健康的功能性产品。 撰文:陈法志 戢小梅 周韧 刘峥
【编辑:蔡梦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