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救助管理使命,不改爱民为民初心,市救助管理站在改革创新道路上引领前行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2003年,武汉市救助管理站正式更名挂牌,标志着江城有近百年历史的收容遣送制度同时废止,新的救助管理时代从此开启。近年来,在武汉市民政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干部职工始终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以健全困境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保护体系为重点,着力做好临时生活困难人员的救助保障工作。5年来,全站共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10万余人,其中医疗救助近万人次,实施返乡乘车凭证救助5万余人次,实施护送返乡救助 1万余人次。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该站干部职工深情演唱《我的中国心》

近年来,该站倡导并发起全国首个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联盟,率先引进街头救助和远程护送视频指挥系统、开办全国首个救助机构流浪儿童学校“楚星教育班”、创建全国救助机构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这种种率先,不仅彰显了武汉救助的品牌价值,独有特色,不俗作为,也为全国救助管理领域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本!

丰富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新路径

助推救助管理事业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

创新举措转作风

近年来,武汉市救助管理站党委持续开展外学全国优秀救助站长许帅,内学全国最美基层民政人李升活动,即“学许帅,转作风,争创全优站所”活动,“学李升、比奉献、找差距”等主题教育活动,推出“三双”“三办”新举措。“三双”即职工履职尽责考核双月一测、双月一评、双月一结,使想干事者有舞台、会干事者有机会,不干事者有处理。“三办”即对于市长专线、110联动和群众求助电话“马上办”;对困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通过武汉救助手机App智能服务平台,对寻亲推送工作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网站、网站“网上办”;对群众求助,从进站登记、查询、医疗、生活保障、护送返家,甚至未成年人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流程做到一扇窗口、一次办理。通过抓作风建设,全站干部职工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热情高涨,争先创优、拼搏赶超的氛围浓郁。该站党委和流动救助党支部被市委组织部授予五星级基层党组织,“街头巷尾党旗红”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2017年度“全市十大党建品牌”。

标准建设定规则

针对站内硬件设施老化、落后等问题,该站将环境改造工作提上重要日程,在市财政局、市民政局的支持帮助下,对陈旧的站内基础设施维修改造、设备更新和绿化改造,擦亮服务窗口,强化临时安置等服务功能,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未来科学发展能动力。该站与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合作,构建服务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和服务提供标准相互协调的社会救助服务标准体系,并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同时,以此为契机,修订站内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形成标准化的规章制度,开全国救助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先河。

互联互通促腾飞

该站开发了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信息系统,以市指挥中心系统为核心,实现发现报告困境未成年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网络联动。还于2017年9月开通“武汉救助”手机App公众号及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平台,在向公众宣传、展示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动态及成果的同时,创新困境未成年人发现报告机制,达到全员参与、及时互动的效果,为困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创建武汉市首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

城市微光创品牌

该站结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特点,与武汉爱心天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和博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联合开展“城市微光” 社工服务项目。2015年以来,共对全市17个区(含4个功能区)2072名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失当而陷于困境的未成年人提供政策帮扶、危机介入、教育帮扶、结对帮扶等分类精准帮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融入正常社会生活。该项目被评选2016年湖北省十大“优秀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并入围“全国首届最具影响力社工项目”100强。

每次滞站儿童生日,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来校祝贺

楚星教育扬美名

2013年,该站与市民政学校合作开办“楚星教育班”,开全国流浪未成年孩子站内办教育的先河。该班实行2个教学班和1个预科班的“2+1”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参照中小学的常规课程,而且还根据流浪儿童特点开设了特色课堂。6年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楚星班”先后与武汉市民政学校、高校教学机构、专业特殊教育机构合作,共授课9480课时,惠及2934名未成年人。授课内容由最初的义务教育,变为替代教育。从楚星班走出的不少学生基本具备人教版学习水平,首批“楚星班”毕业生已在该站的帮助下走向社会成功就业。

组织困境儿童走进湖北武警总队军营参观学习

2017年9月,该站“湖北省流浪未成年人教育矫治楚星班教师在给孩子们上音乐课”照片,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市主要成就代表作,成功入选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全国“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图片展。

启智康复见真功

针对滞留在站的残障儿童的康复需求,该站联合市按摩医院,借助该院在康复治疗领域中的专业特长,采取语言训练、认知训练、感觉统合训练、音乐课、作业治疗、运动疗法,再配合传统医学的针灸、按摩、耳穴及理疗,争取让每一个残障儿童的健康水平都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自康复矫治班开班以来,共对唐氏综合症、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实施康复训练5280课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城市互动建机制

为充分发挥城际间流浪未成人救助保护工作的合力,探索流浪未成年人协同保护机制, 2017年9月,该站倡议并率先与上海市救助管理站签约全国首家城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联盟,倡导联盟城市建立互信协作机制、互动帮扶机制、互助查询机制、协作安置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协作安置机制,解决城市流浪未成年人安置难、就学难、保护性救助难等难题,力争在合作共赢中实现破局。民政部网站迅速推介武汉经验,民政部社会事务司领导专门发来贺电:感谢武汉站在全国带头示范。

主动救助有传承

2005年起,武汉在全国首创主动救助模式。14年来,领导在变,但主动救助的接力棒一直在传承,每天6台车、巡查城市21条主干道、街面实现无未成年人乞讨,承诺中心城区一小时到达的主动救助精神成为武汉救助的灵魂和旗帜。同时,该站还制定了三级应急响应预案,并充分考虑季节、重大活动等因素,开展了“冬季送温暖”“夏季送清凉”“春运农民工援助”等系列应急救助保障活动。2017年“夏季送清凉”街头救助行动,该站共派出救助车辆720台次,劝导队员2160人次,救助困境群众2690人次。2016年寒冬,该站启动了包括主动上街救助、主动接受监督、看望机构代养人员、受助人员春节联欢等活动的“冬日暖阳”社会救助行动计划,享誉江城。

寒夜巡查为露宿街头又不愿去救助站的困难群众送去暖胃食物

家暴庇护显特色

2016年3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对家庭暴力法》实施前夕,市民政局与市妇联合作,在该站女服务区内单设两个房间,成立了“武汉市反家暴庇护救助中心”。庇护室不仅配备了独立的房间和卫生间,配置了床位、热水、空调等设施,还准备婴儿床、毛绒玩具等,打造家暴受害者的温馨避风港。庇护中心在为家暴受害者提供临时食宿的同时,还加强与反家暴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健全定期会商、协同帮扶机制,为受助人员提供医疗救治、心理疏导、婚姻辅导、法律援助、安全评估、家庭调解等服务,3年多来,已为60多名江城困境老人、妇女和儿童提供人生安全保障和免费、临时的庇护救助。民政部社会事务司来汉调研时,对该项工作肯定有加。

在站寻亲解民忧

该站现有长期滞留,难以查清地址的受助人员600多人,帮助他们寻亲找家是当务之急:一是站内驻警协查。协调、引入公安户籍网,设置驻站警务室,随时筛查受助人员信息,并对全部长期滞留人员提取了DNA。二是依托网络查询。积极利用今日头条、全国救助寻亲网等网络平台推送寻人信息,并将所有长期滞留人员在民政部寻亲网站上完成了录入、比对和推送工作。2017年11月,河南一对失散10年的姐弟,通过寻亲网得以在武汉救助站团聚,成为该站利用寻亲网寻亲的又一成功案例。三是引入人脸识别。2019年3月,该站与市公安局合作,建立了双向联通信息共享合作机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为长期滞留人员寻亲,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帮助150余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效率和数量均为历年之最。

护送离家出走20余年的“无名氏”与家人团聚

医疗救治无空白

针对武汉市流浪乞讨传染性病人的送治、转诊、治疗等没有专门救治通道的问题,经过深入实地考察、协商,2017年6月,该站与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原市传染病医院)达成医疗合作协议,在救治中心专门开辟一层病房,按照“先救治、后结算”的原则,收治武汉街头流浪乞讨传染病人,既减少了安全隐患,也使困境群众得到了及时、有效、专业的救治,体现了人文关怀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温暖,打通了流浪乞讨传染病人医疗救治工作“最后一公里”,民政部官网向全国民政系统推介,全国及省市各大媒体刊发、转载和推介。

策划:武汉市救助管理站

撰文:关馨 刘路

【见习编辑:刘益谦】

(作者:关馨 刘路)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