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剪纸作品被央视传播到海外,剪刻并用栩栩如生

长江日报-长江网10月14日讯(见习记者艾晨光 通讯员叶向东)飞扬灵动的线条、富含浓郁的艺术张力,创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剪纸作品,是剪纸大师骆清霞的绝活。12日,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来到解放公园美术馆,探秘骆清霞剪纸的“独门秘籍”。

满满天赋助力成为剪纸大师

“我从小在浙江省杭州市生活,当地人创作的刺绣图案,让我受到了熏陶。”骆清霞说,她从8岁就开始学习剪纸,人生第一幅作品是一只用旧衣服剪成的布兔子。

骆清霞的剪纸作品。骆清霞 摄

1981年,骆清霞参加工作,成为了一名工人。白天繁忙的工作,让骆清霞只得利用晚上的时间来练习剪纸。在单位举行的职工美术作品比赛中,她以一套《金陵十二钗》的剪纸作品一举夺魁。此后,她的剪纸技艺也在不断地提升,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1984年,她以一套名为《楚魂》的作品夺得新中国35周年“江城美”书画艺术大赛冠军。2006年,在“神舟风韵”全国剪纸大赛上,她获得“全国十大神剪”的称号。

1997年,她的剪纸艺术就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成专题片《清霞剪纸》在全国播放,并通过英文节目介绍到海外。

骆清霞的剪纸作品。骆清霞 摄

在后来的创作生涯中,她先后荣获“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大师”称号。今年6月被认定为武汉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武汉剪纸”代表性传承人。

剪刻并用才能让作品更完美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美术馆内注意到,从10月1日开展的“神来之剪—骆清霞大师剪纸艺术作品展”,39幅参加展览的作品,无论是剪是刻,件件精彩。

骆清霞告诉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这些作品的创作方式大部分都是剪刻并用,这样可以使作品饱满与娟秀兼得、丰繁与简约相益。“在创作方式上,剪和刻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记者问。骆清霞说,如果使用刀刻的方法,通常需要先画出起稿,然后根据起稿上的线条轮廓进行雕刻。如果使用刀剪的方法,那么就需要发挥想象力,对创作形象进行构建。

骆清霞的剪纸作品。骆清霞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现场看到,骆清霞的剪纸擅长表现古典人物,并且主要以刀刻为主。她的一套《红楼梦》剪纸作品,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宝钗扑蝶》图中,举止娴雅的薛宝钗喜笑颜开,在花丛中追逐着蝴蝶;《湘云醉卧》图中,洒脱豪放的史湘云醉态尽显。骆清霞在创作过程中还融入了自己独创的技法,用白描构图刻画出人物形象。同时,她继承了南方剪纸纤巧精致的风格,以细腻的刀法,将人物的细微之处呈现出来。她以屈原的《九歌》中所描绘的神话人物为创作对象,以丰富的想象力再现了这些美丽的东方神灵。

“作为剪纸的初学者,市民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应该多用刀剪的方法还是刀刻的方法呢?”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问。骆清霞介绍,初学者常用刀刻的方法,会渐渐养成依葫芦画瓢的思维,这样会让他们的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多用刀剪的方法,能让初学者在不断地想象探索中取得进步。

骆清霞演示刀刻的技巧。见习记者艾晨光 摄

骆清霞还向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介绍了套色剪纸的方法,即以金色和黑色作为雕刻的主体颜色,把线条刻画出来,再根据画面需要,彩色纸套在后面。骆清霞说:“套色剪纸其实是在事先剪刻好的单色剪纸主稿上,再套上各色纸块衬托,产生立体的造型效果。”

画框内添置玻璃夹层

这些为剪纸作品配置的画框,为何都有玻璃夹层?

骆清霞指着其中一幅剪纸作品说,这种玻璃夹层能够对剪纸作品起到保护作用。她回忆说,以前的剪纸作品通常像贴窗花一样,纸张都是用糨糊贴在画框内。由于糨糊的异味不断散发,结果招致不少虫子爬进画框内,将纸张啃坏。

骆清霞向市民游客介绍剪纸作品。见习记者艾晨光 摄

吸取了纸张被啃坏的教训后,骆清霞在之后的每一次展览中,都沿用了有玻璃夹层的画框。玻璃夹层就像是一层“天然保护膜”,既没有糨糊的异味,又阻隔了画框内空气的流通,使得作品完好地留存了下来。

谈及更换画框的感受,骆清霞说:“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创作的汗水,我对这些剪纸作品很有感情,不仅要剪好,更要保护好。”

【编辑:金鑫】

(作者:艾晨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