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湖水质提升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东湖草绿水清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   记者任勇 摄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记者王谦)两江交汇,百湖环绕,“大江大湖”是武汉的城市符号,水是武汉最大的城市竞争优势之一,做好水文章,治好水造福于民,既是武汉的历史担当,也是新时代的责任使命。武汉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坚持系统治水、源头治水、科学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努力提高市民滨水乐水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或漫步或骑行,市民游客享受东湖绿道慢生活    记者任勇 摄

亮点

武汉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武汉已经先行一步,武汉探索建立奖罚分明的长江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为全国首创。

该办法自正式实施以来,促进了长江、汉江水环境质量的稳定。今年1-8月,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均值均达到Ⅱ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

长江大保护,首要的就是减少污水入江入湖,推进水污染防治。目前,全市已建立起污水收集和处理的基本框架,全市城镇污水处理能力逾350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水收集干网基本形成,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600吨/日,污泥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

近年来,以东湖、“三湖三河”(南湖、汤逊湖、北湖,巡司河、黄孝河、机场河)为重点,武汉全面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促进全市水环境持续改善。今年前6个月,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东湖最大子湖郭郑湖已连续6个月保持Ⅲ类水质。其中今年3月,郭郑湖40年来首度监测到Ⅱ类水质,创40年来最好水平。

截至8月底,全市建成区65条污染水体整治主体工程已全部完工,结合定期水质监测数据,除个别水体少量监测点位个别数据未达标外,已达到消除或基本消除污染目标。从污水直排到给污水出路,城市的水环境日新月异。

两位市民在东湖一亲水平台上练瑜伽   记者邱焰 摄

作为

2个月揭开13万座井盖摸清雨污管走向

一系列成果取得的背后,体现的是武汉坚决打好打赢碧水保卫战的决心,发扬“啃”硬骨头、钉钉子精神,实现水体整治的突破。

前不久,武汉第三大城中湖——南湖整治又传来消息,截至9月底,南湖水环境治理完成164处雨污混错接改造,在长期高温少雨的情况下南湖水质持续好转。

南湖周边高校密集,居民众多,近年来水质持续恶化,周边部分生活污水混入雨水入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弄清雨污水走向,改造雨污混错接点是当务之急。

“首先要知道哪里出了错。”武汉市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的高鹏介绍,为了摸清雨污管走向,数百名勘测人员前期曾耗时2个月,集中揭开13万座井盖,看埋深,判断流水出处、去向和属性,累计探测排水管道达367公里,主干管道约238公里。

每个点位的现场施工也是争分夺秒,面临大量协调工作、路面的覆土和植绿工作,终于在9月底,164处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全部完成。

今年4月,武汉东湖获评“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成为唯一入选的城中湖。这样一份荣誉来之不易,是武汉通过锁定岸线、退渔还湖、小游船整治、湖边塘治理、排口整治、全域保洁、尾水不入湖、水质监测加密八项重要举措,以及一系列科学生态综合治理手段,实现东湖水质逐步好转。

地上,一个个湖泊实现风貌重塑,地下,一条沿线跨越武昌区、洪山区、东湖风景区、青山区四个区的地下排污隧道——大东湖深隧,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这是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也是武汉“共抓大保护”的创新实践。“深隧地下埋深达30至50米,建成后,半个武昌城的污水可乘‘专列’进处理厂。”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近期实现每天80万吨的污水处理规模,未来每天达150万吨,服务人口300万。

游客在沙湖公园欣赏荷花    记者胡九思 摄

评价

河湖治理大幅提升市民幸福感

一系列治污举措,最终都是为实现水清人和、人水相亲,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现在的东湖碧波荡漾,水鸟翩跹,东湖绿道成为了中外贵宾和海内外游客的必游之地。年轻的父母带着孩童在绿道上嬉戏,年迈的夫妻互挽着手臂漫步……

家住东湖白马驿站附近的郑先生说,自己每天都要来东湖边上散步,东湖的水质越来越好,在湖边散步就是一种享受,看着山清水秀的武汉,幸福指数也能提高。

每次来到东湖港,市民徐女士总会感叹变化很大。以前两侧棚户扎堆,河水淤塞严重。如今的东湖港,摇身一变成为占地1274亩的城市海绵综合生态景观公园。如洗碧空下,新生的东湖港好似一幅画卷。

家住武昌内沙湖附近的居民胡望生说:“以前这个湖没有治理之前,水又黑又臭,我们情愿多走点路绕开这里,现在湖水变清了,还修建了步道,环境彻底变了,周边居民都经常来这里休闲娱乐。”

市民不仅是治水的受益者,也主动参与到治水中。在武汉,官方河湖长和民间河湖长合力前行,用河湖长制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种共识。伴随河湖长制全面落地,不少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经过多年建设,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的武汉,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效益日益凸显,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自然和谐交融,国际知名的滨水生态绿城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编辑:吴蕾】

(作者:王谦 任勇 邱焰 胡九思)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