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大道: 卫星智造火箭引擎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发展航天产业,既是国家嘱托、国人梦想,更是产业城市升级之必然追求。

武汉,从钢之硬、到车之速,再到光之捷,到现在太空技术逐步实现大众化、市场化,产业升级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新,中部地区崛起将在“火箭引擎”驱动下进入加速度。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中国之中、长江之畔,航天强国梦是宏大但又具体的。

“今年底,汉产火箭将首次在航天大道上组装完毕,它们将把那些可以跟踪你的海淘产品的小型通信卫星送上天,治愈你的‘包裹焦虑症’”,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而现在,海淘包裹在乘坐海轮或中欧班列途经漫长无人区时,因没有网络信号无法追踪,将进入失联状态。

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有海淘用户1.5亿人,他们产生的外太空卫星信号需求,显然有更大、更频繁和更广泛的市场机会。

当2007年智能手机的大玻璃屏首次惊艳面世之时,很多人不知道,这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其原型早在40年前就安装在了太空船上。如今,曾经的太空玻璃仅在智能移动终端上的安装量已达60亿部,成为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物品。

大材也能小用,小用的市场规模更大。在武汉,九天揽月、翱翔宇宙的航天科技实现了小型化、商业化、工业化生产,仅商用火箭一项,航天大道上一年就能造50发,多快好省是在武汉实现航天梦的最大特点。

火箭加持、一日千里。随着今年底首批火箭组装量产,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将迅速形成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到2025年,一座近600亿产值的产业新城将在17公里长的航天大道旁“凭空而起”。

火箭不再神秘、卫星链接你我,人人共享航天科技带来的便利,这就是打开航天技术面向市场蓝海的全新之路。

中国人的航天梦,在武汉航天大道上更加触手可及。

17公里大道,串起商业航天产业集群

中国首个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世界首发星箭一体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全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验证卫星、我国首个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一项项创造中国甚至世界纪录的航天成就,都集于一条全长17公里的航天大道。

从2017年开工到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沿航天大道的产业项目及基础配套建设已多点开花、全面铺开。

其中,占地近450亩的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一期)已完成全部建设工程,预计今年底前投入使用。航天科工卫星产业园、航天科工电磁防护材料等项目也已全面启动建设。

同时,占地83亩、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的航天产业港已完成一期建设,航天科工行云公司等商业航天上下游企业已进场装修,即将开始生产办公。

此外,航天大道上的产业港公园、航天公园及多条园区道路等已完工,航天产业格局初步呈现。

根据规划,航天大道将串起这一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的上下游产业链——新型运载火箭及发射服务、卫星平台及载荷、空间信息应用、地面及终端设备制造等领域,以及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将共同助推武汉打造出世界级的商业航天产业基地,阔步迈向商业航天第一城。

完成星座组网,未来四年发射80颗卫星

除了一飞冲天的火箭,在万米高空持续不间断服务的商业卫星,也将贴上“汉产”标签。

由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卫星产业园,将建设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微小航天器云协同研发中心等,核心项目—卫星批量生产线预计明年就能完成建设。届时,航天科工的“虹云工程”和“行云工程”两大“星座”200多颗卫星将在此实现“汉产”。

汉产卫星有多强?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基建办公室主任、现场负责人张川介绍,该公司实现了1000KG以下小卫星百颗以上的批量生产能力,创国内之最;打造了基于虚实结合数字系统模型的小卫星数字化协同研制模式;将在武汉这条航天大道上构建全球首个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具有云制造能力的小卫星智能制造基地。

据了解,目前人类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但全球超过80%的陆地及95%以上的海洋,移动蜂窝网络无法覆盖。要想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需要布局天基物联网:将卫星发射上天组网,以卫星为基站,为地面用户提供物联网服务,已有不少发达国家准备发射数百颗低轨道卫星组建卫星物联网星座。

与此同时,作为国内最早启动的天基物联网项目,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行云工程”承载着我国专用于物联网商业卫星通信系统“0突破”的使命。

据介绍,行云公司研发的监控终端已安装在了汉欧班列冷链集装箱上,以采集传送其位置、开关门、温度、湿度等信息。但目前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地面网络传送,因基站覆盖率不足,导致信息丢失率高,尤其是在少数欧洲国家的数据传输成功率仅为20%至30%。

有了天基物联网,在偏远的海洋、岛屿、沙漠等地,以及乘飞机、高铁都可随时下载想看的电影、传递音讯。

据介绍,“行云工程”早已完成验证卫星发射,两颗应用示范卫星正在准备发射,2021年还将发射12颗卫星、完成小规模组网,最终在2023年发射80颗卫星,完成星座组网,彻底解决数据传输的“痛点”。

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的报告,预计2025年前,天基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磁吸效应显现,产业聚集打造上下游发展新引擎

航天产业的发展腾飞,绝对不是几家企业就能完成的。

航天科工行云公司常务副总刘萧磊介绍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就是围绕商业航天的产业链打造,无论是产业链上游的火箭研发制造,卫星平台研发,还是下游的测运控和应用,产业链上的诸多企业都因此聚集在一起,将形成一个产业发展高地。

例如,在2018年底,由行云公司牵头,中国首个天基物联网产业联盟在武汉成立,联盟聚集了来自国内从事商业卫星科研、制造、运营、服务、应用和金融资本等领域的近150家单位,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天基物联网核心技术的研究及标准制定。预计,航天大道上将形成3公里卫星产业生态圈,直接创造百亿产值,间接拉动千亿产业。

整合产业资源,形成“城—人—产”新模式

作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战略规划单位,华高莱斯顾问机构负责人、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城市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忠介绍,航天产业带动面极广,其技术可以广泛地转化为民用,例如GPS定位、当年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生产的果珍维生素饮料、带辐射膜的墨镜等技术。

目前,SpaceX公司埃隆马斯克主导发射的猎鹰号可回收式运载火箭,就是商业航天取得领先优势的例证,商业航天为主也将是未来航天发展的主流模式。

同时,中国航天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创新之路,经过反复历史检验,中国航天在世界范围内技术领先度非常高。对比可以看出,美国洛杉矶地区的商业航天与中国武汉地区的商业航天,有着非常相似之处。

武汉有着完善的工业、科教、科研、人才体系,武汉发展商业航天的本质,就是进一步发挥其城市魅力,对城市产业资源做系统整合。武汉航天大道先有宜居花园城市,然后再吸引专业人才聚集,最后形成航天城的发展路径,值得全国其他城市在发展产业经济时借鉴,形成“城—人—产”的发展模式,实现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效益最大的发展模式。

历程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简介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位于武汉市新洲区,规划面积68.8平方公里,北至涨渡湖和阳逻机场,南至长江岸线,基地将打造商业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

2014年5月,航天科工集团提出在武汉打造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16年8月15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获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7年5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PPP项目合作协议签署,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政府委托华夏幸福以PPP模式投资、建设及运营基地。

声音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李光:“航天事业发展主要靠自主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人才是关键。”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李光教授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谈到,长久以来武汉沉淀了厚重的科研发展成果和创新人才,为武汉航天产业发展注入了“超级动力”。

武汉大学卫星及测量遥感实力世界领先,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也为中国航天航空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李光认为,武汉发展航天产业有历史沉淀和现实基础,优秀的国防科研院所、中国尖端科技人才,让航天产业得以在武汉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

当下,商业航天正在成为全球航天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突破口。李光分析,航天产业选址新洲,有利于平衡城市发展,新洲区土地资源广阔,拥有军用的阳逻机场,且位于武汉天河机场及鄂州顺丰机场之间,交通、物流的便捷,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这条‘大道’促进了武汉航天产业上下游企业、以及武汉各大产业间的共同发展”。

相比较北京、西安这两个历史上形成的航天中心而言,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从规划起步起,就站在了高起点,李光认为:“武汉完全有能力打造成‘中国航天产业第三极’。”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方、华夏幸福武汉区域事业部总经理李洵:“龙头企业‘顶天立地’,配套产业‘铺天盖地’”,作为航天大道、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方,华夏幸福武汉区域事业部总经理李洵从1993年就开始从事产业园区运营工作。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建设运营上,李洵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前沿产业蕴含的强大潜力。

从开工到完工到进入设备调试,即将投产的航天科工火箭产业园450亩一期项目只花了两年多时间,“早上6点半至晚上10点半连续施工,550名工人加班加点,但这个速度还比不上‘火箭速度’”,李洵介绍。

据了解,已在航天大道注册成立的航天科工火箭公司,早在2017年1月就完成了快舟一号甲小型固体火箭的世界首次星箭一体商业发射;2018年9月,该火箭第二次执行任务,从接单到发射仅129天,再一次创造了中国商业航天新纪录。

“航天产业的市场转化潜能倒逼着我们废寝忘食地干”,李洵说。据了解,今年投产后,就能形成年产20发固体运载火箭的总装测试能力,并形成年产50发火箭的生产能力。

龙头企业能够“顶天立地”,配套产业马上“铺天盖地”。华夏幸福的PPP模式,提供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就是从规划咨询(城市规划、产业规划和整个城市的建筑规划)到基础设施投资,围绕整个城市功能提升所需要公共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航天大道上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中心、中央公园、航天科技馆、幸福里商业等配套设施将全面启动建设。

“一条航天大道上,产、城、人融合一体,确保产业引进来、人口导进来、人才留下来、新城热起来”,李洵表示,依靠这条产业兴城、人才为本的大道,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雏形将很快呈现。

留汉大学生谢楚:“航天大道将是众多留在武汉有志青年的情感寄托和归家之路”,这是武汉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硕士毕业生谢楚在汉安家后的感慨。

2018年底,谢楚毕业一年后,在新洲双柳航天大道的孔雀城滨江苑购置了人生的第一套房,“我是荆州人,在武汉攻读了3年研究生,很庆幸在这里既乐了业又安了居”。

谢楚说,两年前,他还没毕业就准备回家乡发展,“在航天大道上的企业实习了一年,亲眼见证了道路从无到有、从窄变宽,从菜地到基地、从乡村到新城的蝶变过程,很多航天新兴产业企业入驻,周围的配套、环境越来越好”。

如今,道路变得更宽更通畅了,人气也更旺了,将来光谷长江大桥修通,光谷科技板块与航天基地连接,必然迸发更大的能力与活力,“航天大道周边规划有专门的生活商业区和综合服务区,房价也不高,干脆就在这里买了房、以后把家搬过来。”谢楚说。在他看来,武汉航天产业发展实力雄厚,借助留汉人才的“智慧大脑”,这里必将为更多年轻人提供成就梦想的平台。记者胡继权 廖桥 唐婕 通讯员裴斌)

【编辑:朱曦东】

(作者:胡继权 廖桥 唐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