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符码·“养青蛙”何以走红

文/张斌璐

你们怎么都开始养青蛙了?我也不知道从哪一天开始,一只又一只清新而呆萌的青蛙开始在我的微信圈子里刷屏,每一次拿起手机总能听取蛙声一片。有人将其称为“佛系青蛙”,要是一段时间没有接触互联网新闻的人,估计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潮流来得真是太快了。

养虚拟宠物这件事情,并不稀奇。上世纪90年代就曾经流行过一种“电子宠物”,外表像一个小鸡蛋,屏幕上是一个由大块马赛克构成的小动物,兴许是一只小鸡或者小狗?我也不知道,但仍记得那时候风靡一时,年轻人都迷恋于每天定时给自己的宠物喂食,陪伴它睡觉,陪它聊天,看着宠物的成长,这一批年轻人也在成长。

2000年以后,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指的是真正的小动物。一方面标志着城市文明的某个发展阶段,中等收入家庭里宠物可是基本的配置,但同时也意味着一种都市孤独症的形成。宠物在家庭中扮演着陪伴者的角色。在日益原子化的生活里,一条在家中活蹦乱跳的小狗总能使人感受到生活似乎并不是那么冷漠,还有一点田园般的情感在那里保留着。

但毕竟不是谁都有条件养小狗的,小狗要遛弯,要为其安排生活,其代价当然是牺牲一部分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时间,于是小青蛙又应运而生了。这款青蛙的特点是,他不要你管,只要你付出极少的时间,就能够自己在那里看书或者旅游,有时候还会给你写一张明信片,比谁都要关心你。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这可是多么求之不得的交往情境啊。今天的人们,精神焦虑严重,性格普遍孤僻冷漠,想要得到关怀,又不愿意付出太多,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找到这样的交往对象?感情讲究等价交换,你要获得爱,你也得付出爱,你想要得到关心,你得去关心他人,人和人的交往本身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你没朋友,你只能去养小青蛙,看上去是你在养它,其实是它养着你。

这话是不是有些残酷?但现状确是如此。青蛙在各种文化里总是伴随着各种神秘的形象出现的,在中国古典故事里,有传言青蛙化身为僧人,泡在水池里禅修。德国人关于青蛙王子和魔法的故事人们不陌生吧。在日本呢,最有名的一首俳句来自于松尾芭蕉,他说当青蛙扑通一声跳进古池时所发出的响动充满了闲寂的美感。

无论如何,青蛙是有别于都市文明的,城市里只有餐厅里的馋嘴牛蛙,没有充满神秘灵气的绿色青蛙。所以游戏的制造者还是动足了脑筋,要是把小青蛙换成街头常见宠物小狗,萌归萌,倒也未必能够博得现在这样一番热捧的景象。

养青蛙确实挺好玩,但好玩的背后映射出我们自己的交往危机。你想一想,在你的生活里面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小青蛙一样让你牵肠挂肚?你有多久没有收到来自某人思念的明信片了?你又有多久没有像小青蛙一样在家里静静读一整天书了?有一种说法把小青蛙解释为年轻人对于生育的期待,这话不无道理,但与其说是期待,更不如说是恐惧。生养一个宝宝,那还不如养小青蛙来得省时省力,还不必太操心。

青蛙好养,生活不易啊。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