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 和美之美在于合“异” | 求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论断充分阐述了,中国主张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维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践行的对外交往理念与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理念,某些程度上继承了中华传统哲学“美其之美、和美为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合作”与“共赢”是对这一思想最直接的阐述与最有机的统一。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心动也要行动,而意识要先行。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其中最复杂错综的即是意识形态背景多元。当今人类世界的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这个多元化就是人类主体的多元。

合,传承着中华文华基因,更传达着每一位国人的追求与品格。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美之美,在于合异,“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合则强,孤则弱,“百般红紫共芳菲”,合作方能共赢。

4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尽管世界各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各不相同,但中国的方案始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努力促进形成多种多样的利益汇合点,从而在这样的利益汇合点上形成利益共同体,这就是人类命运同甘共苦,人类命运共同体最根本最坚实的利益基础。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序言部分增加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三方面内容,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反映了自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国外交政策理念在国家法治上的最高宣示;也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的社会意识,包括在和平发展道路上全国人民共商共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世界各国人民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宗旨就是求和平、谋发展,求合作、谋共赢,故以应摈弃“以邻为壑”的意识。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打造合作共赢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既要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要合作共享做好“公转”。就中国而言,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办好自己的事情,一方面继续推动全面对外开放,大幅放开市场准入,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为全球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动能。

坚持包容性与统一性原则,为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凝聚共识。不弛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各国文明在交流中互鉴,国家不同文化在沟通中融合,有效汇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百川东到海动力,为世界源源不断注入思想养分和行动力量。不断推动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大力争取国际话语权,采取主动设置议题,有效阐明经济全球化的杠杆作用,强调“保护主义”“零和博弈”“冷战思维”“后院概念”无济于事,惟众行者远,应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交往规则和发展方式上,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以发展性和成长性为价值尺度,厘定人类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之路。

延长最大半径,画出最大同心圆,为人类命运的共同发展汇集能量。世界是一个圆,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究竟是一个什么体?一言以蔽之,即政治的集中体、经济的结合体、文化的融合体、思想的交汇体、行为的共振体。当今国际社会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中国不是修昔底德陷阱下崛起的中国,而是一个负责任的、有担当的新兴大国。中国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思想,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运用前景。中国应以世界为最大半径,扩大朋友圈。“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随着朋友圈的不断扩大,收获全世界更多关注的目光。中国以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负责任态度,去推动世界各族人民携手前行。应呼吁各国人民抓住机遇,妥善应对国际上的挑战,齐心助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与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顺应倡导全球化,让其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和民族,这将是世界高度互动的新起点,也是新的历史起点。

陈娇 朱喆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见习编辑:戴容】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