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家全国最高学术机构来到临空港,落地转化72项研究成果

活动现场


借科技成果转化东风助力“三港齐发”

全市新年首场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在临空港举行

打造临空制造港、网络安全产业港、现代健康食品产业港,“三港齐发”的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努力建设中部地区最宜居宜业、独立成市的国家级开发区,经济发展位于从高速度向高质量换挡期,正处于科技成果在地转化的黄金期。

3 0日,全市新年首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举行。活动由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武汉市科学技术局、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管委会(东西湖区人民政府)主办,东西湖区科技成果转化局、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联合承办。

来自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的四家研究机构—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武汉病毒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现场发布了72项研究成果,与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百家企业进行对接。

这场主题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创新”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专场,既是武汉2018年首场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也是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近年来举办的规格最高的专场科技成果对接会。

市科技局负责人现场积极向专家学者和企业宣传推介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理念与优惠政策,鼓励临空港经开区园区、企业投身到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城市“风口”上来。

“当前经开区正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乡工程’,通过成果下乡、科技兴乡来助力农业共给侧结构改革十分迫切。”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都市农业发展位居全市前列的临空港而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专场给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难得契机。

科技成果转化,要畅通渠道。成果发布会现场,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科技局与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现场签约,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更紧密联系。

一批最新科技成果将从研究所走向临空港。当日,中科院参与对接活动的四大研究所3项最新科技成果—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沙塘鳢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珍稀药材白芨新种质创制与规范化种植等将在经开区落地。

从研发成为技术,从技术变为市场。包括科洋生物、吉农沃尔特等临空港农业龙头企业以及一批冒尖合作社,发布对接前主动与该区科技部门对接需求,发布会后与参加发布专家进行下一步合作探讨,参加转化活动的中科院专家被纳入临空港经开区企业“朋友圈”。

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局,打破科技成果转化壁垒,将科教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是武汉的一大创举。东西湖区人民政府负责人表示,该区将乘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东风,按照“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理念,为包括中科院在内的科研院所在临空港进行成果转化提供最优政务服务,让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更为便捷。



去年临空港企业累计承接转化成果108项

高新企业总体规模位居全市前列

“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在2017年全市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考评中,总分位列第一。”在昨日举办的中科院科技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东西湖区)专场活动现场,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为临空港经开区过去一年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拼劲点赞。

强化政策服务激发企业活力,高新企业的临空港土壤越来越好

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举办高企培训会等方式鼓励帮助区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共有28家企业通过认定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总规模达到134家,位居全市前列。

据了解,2017年武汉临空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计完成448.97亿元,同比增长44.76%,高于全市整体水平。

为发挥好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该区依托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小巨人企业建立了一批企业技术研发中心。

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牵头组建的兽药制剂产业技术联盟和武汉百信控股集团为首任理事长单位的湖北省食品安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东风实业、回盛生物、武汉智能控制工研院、大安制药等企业设立了4家院士工作站。

截至目前,该区新获批市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8家,全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达到65家。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评价,高新企业的临空港土壤越来越好。

多途径为创新创业加油,对企业与创新者支持越来越足

通过建立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并不断增加投入规模,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举办高企培训会等方式,鼓励帮助区内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依托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与创新平台,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外脑”定制新技术、新成果。

据了解,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科技创业引导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来,与武汉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共与社会资本成立3支子基金,规模达到2.5亿元。

乘着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东风,在2017年,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进一步完成两支子基金的建立,基金总规模达到9.5亿元,引导基金的带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科技企业与科技型创业者的支持越来越足。

践行“大学+”发展模式,与高校院所距离越来越近

践行“大学+”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年,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成立了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和科技成果转化局,统筹推进全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源、行协会资源,走进去开展招才引智工作,引进来实现成果转化,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与在汉高校院所的距离越来越近。

去年以来,该区先后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签订区校合作协议,加强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

据统计2017年,武汉临空港经开区企业已累计承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108项,总数和金额都创历史新纪录。



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推广落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临空港利器在握

3条内流河道、28个湖泊、73条人工干支沟,水域面积占版图面积40%。临空港独立成市必须做活水文章,咬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于生态禀赋,倾力于生态修复。

1月30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签约落户,临空港经开区做活水文章有了强力技术支撑。

临空港经开区将水视作临空港生态之魂。2017年,区委、区政府把“四水共治”作为生命线、发展线工程抓在手上,总体部署48个“四水共治”项目,总投入达53.2亿元之巨,国家级金银湖水利风景区顺利获批。全区在生态修复中,挖掘“河湖密布、沟渠纵横、三面环水、四面环堤”生态特色,沿汉江堤、汉北河堤、府河堤、张公堤布线,建设环形绿道工程。这一绿道将连通已建17公里张公堤,形成全长106公里的环区绿道,临空港江宁河美、岸定湖清、人水交融的滨水生态绿城,呼之欲出。

获得国家专利技术成果的《水污染治理与水体修复生态工程关键技术研发与推广》,在武汉六湖水体生态修复、“大东湖”生态水网、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人工湿地、杭州西湖水质改善与水生植被恢复等工程应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建设工程500余项,实施水域面积达187.3平方公里。检测报告显示,项目区受污染地表水经处理后,出水主要水质指标均可提高1-2个等级,区域生态环境均得到显著改善。该项技术应用,已形成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建设与运营管理结合的生态工程产业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集群,引领湖北乃至全国水体生态修复产业的发展。

临空港经开区提出,2018年按照宜居宜业、独立成市的理念,统筹推进城市总体规划,为建设中部最宜居宜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蓝天绿水行动,打造美丽东西湖。把“四水共治”作为生命线、发展线工程,实施20项“四水共治”项目,实现科学治水。

“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临空港经开区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乐园,利器在握,水绿天蓝已近在眼前。



技 术

探 秘


沙塘鳢养殖:

等一年,江城市民可吃“国宴鱼”


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阮宜兵


作为上海世博会国宴鱼类专用食材的沙塘鳢,2011年曾走红网络。因其饲养困难、市场售价昂贵,江城武汉鲜有此菜。

随着武汉市科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式签约,沙塘鳢繁育技术正式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落地,规模化养殖近在眼前。

科洋公司董事长阮宜兵说,最快只需一年时间,目前每斤售价百元的“国宴鱼”沙塘鳢,就会出现在江城市民的餐桌上。至于售价,普通市民家庭均能承受。

科洋公司是一家长期从事水产生物鱼肥、生物制剂、生物饲料、添加剂、原料药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鳗鱼养殖、大水面湖库养殖为一体的高新科技企业。此番引进的沙塘鳢,由于突破了技术瓶颈,更适宜于临空港水质。中科院水生所还量身定制,提供了“稻虾鳢套养法”——以稻养虾、以虾养鳢、以鳢肥稻,在一方稻田同时培育三种农产品,养殖效益得到极大提升。

提及合作契机,阮宜兵用“一拍即合”来形容。“在区科技成果转化局的扶持下,我们非常注重新品种的研发。30天前,区科技成果转化局发来信息,说中科院水生所研究的《沙塘鳢规模化苗种繁育与养殖技术》已获准为登记鉴定成果。联系洽谈让我喜出望外,当即拍板决定引进!”


白芨引种:

拯救濒危花药,打造湖北白芨中心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梁琼博士


“临空港经开区临近武汉市中心的优越交通,有利于发展高附加值及都市休闲农业。白芨引种技术成果落户临空港,我作为技术主创人员,感到非常开心。”

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梁琼博士,带着《珍稀药材白芨新种质创制与规范化种植》项目,与湖北食汇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约。

梁琼介绍,白芨是珍稀的濒危中药材,具有止血、抗菌、消肿等功效,在食品、化工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虽然鄂西北地区是野生白芨主要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但由于对产业认识不足,导致这一名贵药材在省内开发得早、产业化较晚。

经缜密考察如今,梁琼觉得临空港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猛,有较大规模的温控大棚等基础设施。临空港经开区深度推进“一产三产化”,具备较为有利的产业基础与发展前景,引种白芨优势明显。

梁琼说,白芨是兰科植物,是优良的观赏植物,因其花开紫红,已成为日本等国较为普及的城市观赏植物。临空港经开区提出建设中部地区最宜居宜业、独立成市国家级经开区的目标,白芨种植与加工产业大有可为。“我希望临空港经开区早日成为湖北白芨中心,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崭新的产业链条。”


现场

特写

总算找到你们了!
咱们赶快加微信吧!


“哎呀总算找到你们了!咱们赶快加微信吧!请来公司指导!”。

“好的好的,能给临空港农业企业服务,是科技人员的光荣!”。 在成果发布与对接活动上,承办方临空港经开区设置两个专属交流区,让16名科技专家和50多名区内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直接促成合作。在中科院亚热带所、中科院植物园分会场,来自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卢志军博士,被临空港企业家们包围,忙不迭回答身边一个个急切的提问。

“我是特意从武昌赶过来求教的。”武汉中科瑞华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阮锐挤到卢志军面前说,公司在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过程中遇到了技术难题。一筹莫展之际,收到市科技成果转化局的电话,邀请他参加科技成果对接活动,看完区科技成果转化局提供的《中科院科技成果汇编》,卢志军的《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恢复技术》让他眼前一亮。

一番深入探讨,阮锐很是感慨:“过去企业跟专家‘障碍重重’,临空港这个成果对接活动让企业和科研人员有了纵向交流,也让企业之间有了横向交流,这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卢志军表示,科研人员以往更看重科研文章和奖项,对市场并不重视。现在,有平台支撑的科技成果转化,让科研人员对接经济主战场。“我们找到了存在感和成就感。”

在隔壁的中科院水生所、中科院病毒研究所分会场,已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签约的武汉渔水情生态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秦银华,也在跟专家的交流中,找到破解眼前技术迷局的答案。

“2018年,我们想重点发展水治理和循环利用,走健康养殖之路。”秦银华说,公司一直在寻找对应的新技术,没想到在家门口遇见了专家。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解绶启表态说,水治理和循环利用已有成熟应用。“我们将根据需求细化方案,尽快帮你们取得突破。”


策划:东西湖区科技成果转化局

撰文:戴东辉 王小花 杨得运 袁宝童 龙文凤

(作者:戴东辉 王小花 杨得运 袁宝童 龙文凤)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