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视觉革命与《双子杀手》

    文/肖畅

    谈及电影《双子杀手》,李安坦言:高帧率拍摄的影片可能不够好看,甚至让人眼球不舒服。但这正是他要解决的问题。技术革新带来电影新的表现方式,催生新的视觉体验,这是李安对120帧电影的执念。

    人眼能否分辨24帧以上的视频?有网友举了个例子:如果你的显示屏是144Hz或者120Hz的,玩FPS(第一人称射击类游戏)的时候可以明显看出60帧和120帧的区别。当你把帧率强行改成24帧,游戏马上“卡成”幻灯片。

    经过高像素、高分辨率、高帧率影像“训练”的现代观众,可能难以直观感受这种技术变革,让我们把时间推得更远一些。

    1881年,光学仪器生产商奥古斯特·福尔曼设计了一种机械观察仪器“凯撒全景画”,这个仪器由内部马达转动,观众通过立体窥镜可以看到连续转动的照相图片,注意力跟随机械装置的运转,从尼亚加拉大瀑布、日本女人和伦敦街景等不相关的图片中迅速切换。

    在《知觉的悬置》一书中,作者乔纳森·克拉里如是说:“(凯撒全景画)是这样一种空间,在其中,身体与机械有形的、短暂的调整与工业生产的节奏相一致,也与为了防止注意力的状态变成恍惚与白日梦的状态而引入到生产线中的新奇事物和注意力中断机制相一致。”在观看的短短100多秒时间里,一个人的注意力要不停地停顿、切换——这一切在今天觉得小儿科,但是100多年前,当人的视觉第一次进入工业节奏时,那种“让人眼球不舒服”的感觉真是从未有过的吧。

    1870年,美国摄影家埃德沃德·迈布里奇使用放在赛道上的照相机给奔驰的马拍照,每个相机的快门在马跑过的瞬间被触发。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为解决一场由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提起的争论:动物的四条腿是否可以同时离地。后来迈布里奇把这些照片放到一个在光源前面旋转的玻璃盘上,合成一套“动物西洋镜”。这个试验首次成功捕捉动物的运动轨迹,颠覆了人们传统的视觉经验——数世纪以来画家和艺术家们表现动物的运动轨迹,原来是那么的违反物理法则。

    这一系列技术都诞生于电影机发明的前夜。19世纪7、80年代的欧洲,缩短曝光、连续摄影以及最终电影的相继发明,人类的“视觉机制”被机器重新塑造。在连续影像里,机器以超越人类视觉能力的成像,将人的视觉“发动”起来:视觉的弥散、聚焦,注意力的涣散与集中,由机器重新“训练”。

    正是在19世纪中叶,传统认识的“客观视觉”模式在各个学科中被改写。人的视觉不再被理解为“照相”式重现客观对象,视觉功能依赖于复杂的生理构造,而视觉经验也来自被“建构”的过程。“一旦视觉的经验真实被规定为位于身体内部,视觉(以及其他感觉)就可以为操纵与刺激的外在技术所吞并、控制。这是19世纪中叶心理物理科学的决定性成就,从而通过似是而非地使感觉成为可测量的东西,将人类知觉置于可量化和抽象的领域。”(乔纳森·克拉里《知觉的悬置》)

    有趣的是,印象派的诞生也是这个时期。马奈的名作《在花园温室里》《阳台》等等,集中展示了19世纪的这场“视觉机制”变革。这些画作里的人物与环境虚实相生,“景深”被消解,马奈抓住视觉弥散与聚合,将视觉构造对象的过程凝固在一个个“决定性瞬间”。

    从视觉革命的历史看,或许能理解李安对技术的执念了,他说过:“我们的眼睛拥有在一个拥挤的画面里漫游的潜能,但还没有完全把数字美学与合适的材料匹配起来。”高帧率电影将让观众清晰辨别动作场景的精密细节,但这意味着观众注意力进入更高度的集中,这是视觉再次被“训练”的过程,就像赛车手对高速状态下的细节感知,远远超出了常人,但这一切也要以高速工具的发明为前提。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