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高炉前炼铁院士和光谷博士“同框”,红钢城走出一批芯片工程师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一批幼时听父辈讲述一号高炉红色历史的芯片工程师,9月13日下午来到一号高炉工业遗址公园,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智铁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9月13日,一批芯片工程师与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炼铁厂智铁党支部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见习记者李沅昊 摄

曾指挥一号高炉开炉的我国首位炼铁院士,94岁的张寿荣听闻武钢子弟为国家攻坚研发芯片,特地在现场视频寄语,“国家‘缺钢少铁’的状况早已改变,工业强国必须打破‘缺芯少屏’的局面。希望你们积极投身到新时代国之重器的建设中。”张寿荣还给他们送去了自传《钢铁人生》。

64年前的9月13日15时25分,毛泽东同志登临一号高炉,见证了武钢第一炉铁水流出。光谷金融控股集团筑芯产业园突击队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和来自武汉高科技企业的芯片工程师,首次身临其境,把手放到眺台下的触摸屏上,火龙般的“铁水”从出铁口奔涌而出。

重温历史瞬间,筑芯突击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吴轲说,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为芯片等核心技术服务是金融的本分。武钢炼铁厂智铁党支部书记董遵敏说,感受一号高炉红色情怀,胸怀国之大者,建设国之重器。

华引芯(武汉)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葛鹏从小生活在这座钢铁之城。葛鹏说,高炉炼铁又炼人,面对芯片、光电行业新一轮的封锁,攻关突破。

葛鹏作为团队成员参与自主研发的高端半导体芯片及光源产品,弥补了我国在中高端芯片光源市场的空白,首次实现了高端光源的国产替代,多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卡脖子”难题。

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总经理肖希博士是位“钢二代”,也是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去年底,他率领团队完成研制国内首款1.6Tb/s硅光互连芯片,实现了我国硅光芯片技术首次向Tb/s级跨越,将为超级计算、人工智能等提供有力支撑。



“钢二代”获赠张寿荣院士自传。见习记者李沅昊 摄

肖希透露,当初选择硅基光电子芯片这一前沿方向,受到武钢当年引进硅钢技术影响。渊源不止于此,他的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余金中毕业于大冶一中。有130多年历史的大冶铁矿,现在从属于武钢资源集团。

肖希团队还有多位“80后”武钢子弟,其中一位刚去一家国家实验室“预备队”负责相关工作,另一位创办了硅光芯片产业化的公司。

“钢铁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之重器,芯片是新时代的国之大者。”肖希说,我们这代人必须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仅是历史“剧中人”,也是历史“剧作者”,更要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长江日报记者郑良中 黄莹 通讯员余明程 程琳)

【编辑:张靖】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