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武汉乡村振兴周刊第049期



■本版策划/李英波 王璐 统筹/贾蓓


武汉“三农”喜迎丰收节

今天,9月23日,农历秋分,是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庆丰收,迎盛会”,是今年丰收节的主题。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经过5年的发展,丰收节已经成为农民群众自己的节日符号、新时代重农强农的生动象征和“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的鲜活体现。

近年来,武汉“三农”坚持以改革固本强能,农业综合产能持续提升,现代都市农业纵深发展,乡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武汉“三农”围绕区域特色发力,找准各区发展方向,着力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不断取得新成果。

丰收节前夕,长江日报记者兵分四路,前往武汉新城区各乡村,探访科技富农、种粮兴农、美丽乡村建设、乡村休闲游发展,给武汉乡村农民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丰收节 话丰收#

@你笑起来真好看

稻浪金黄,莲藕肥嫩,秋来满眼好“丰”景

金黄稻浪里,收割机来回穿梭,一粒粒金黄的稻谷尽收其中;百亩藕塘中,挖藕人躬身塘中,一根根肥厚饱满的莲藕被挖出水面……秋分收获时节,丰收的喜悦荡漾在武汉“三农人”脸上。今日《大地》周刊推出丰收节特别报道,邀请读者朋友们,跟随记者镜头,聆听武汉处处丰收好故事,体验田间地头现代农业新科技,感受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新气象。

@永安街道外垸

时间:9月21日

坐标:蔡甸区永安街道外垸十字河蔡甸供销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生态农业

稻虾共作收益翻番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陈乔 邓翔)

正值秋收好季节。在蔡甸区永安街外垸十字河蔡甸供销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稻虾共作基地,田埂间盛开着不知名的野花,衬得田里金黄的稻谷愈发耀眼。三台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隆隆的机器声中,水稻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不出一会儿,机舱里就装满了稻谷,一幅田野丰收美景尽收眼前。

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穿梭,水稻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绿色回收等工序一气呵成。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 稻虾共作带来翻倍收益,

带动800个农户增收增效

“今年夏天,武汉经历了持续高温的天气,之前不少人担心会减产影响收入,不过现在大家的心都放到肚子里啦!经过农业部门的有效指导和稻虾共作田间管理,今年我们小龙虾亩产近150公斤,水稻预计每亩产量在550公斤左右,跟往年差不多,稻虾共作,虾和稻产量高、品质好,比单纯种植水稻收益翻番。”谈起稻虾共作绿色种养殖模式,蔡甸供销裕伟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希望说,合作社很早就开始尝试这个模式,从2015年开始逐年扩大规模,到今年,稻虾共作的规模已经达到了3500亩。“等晚稻收割后,我们就准备开始稻田小龙虾的管理,为明年出早苗、出大虾做好准备,继续推广稻虾共作模式。”

稻虾共作是近年新兴的一种绿色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加上田间管理措施,在种植水稻的同时养殖淡水小龙虾,实现水稻和小龙虾的互利共生。

在稻虾共作生产模式中,虾为稻除草、松土、增肥,稻为虾供饵、遮阴、避害,不用化学肥料、农药,达到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的效果。这样产出的米更香甜、品质更安全,虾更洁净、肉质更美味,既能减少水土污染,又能提高稻米质量。

刘希望介绍,由于合作社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出的大米未受化肥和农药的污染,市场认可度也更高,收益比普通大米会多一些。“我们选用的是‘泰优398’大米,非常适合稻虾共作,它的米粒饱满、光泽油亮、回味甘甜、营养丰富,是实实在在的原生态产品。烹煮过后,饭粒油亮,醇厚绵长,芳香四溢,微甜略有韧性,营养价值高,是消费者餐桌上的‘明星米’。”

以前,合作社单纯种水稻,农药、化肥、机械、人工劳作等成本费用高,水稻收益较低,如今综合套养,收益翻了近两倍。刘希望算了笔账:以往单种水稻,每亩收益最高时不超过1500元,这几年采用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亩产值在1300元,小龙虾亩产值在2600元左右,亩均收益近4000元。

同时,稻虾共作还能有效解决稻田弃耕丢荒和“种田难,谁种田”等现实问题,带动本地周边近800个农户通过生态种养来增收增效。目前,合作社有社员65户,已有近90%的人参与稻虾共作项目,带动3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

“明年,我们还计划把更多田块升级为稻虾共作模式,同时在稻虾深加工等方面寻求合作伙伴,凸显套养模式的产量优势,大幅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效益。”刘希望说。

■ 农产品“持证上市”,

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田间管理、生产模式是我们合作社的‘丰收法宝’,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两年正在农产品中推行‘身份证’可追溯制度,从源头保证农产品品质。”刘希望介绍,目前合作社生产的稻米、小龙虾等农产品,产销全程实行“五统一”模式,即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采购农资、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销售产品经营模式,落实生产记录、投入品采购记录、收购销售记录等台账管理,将合作社种植养殖户信息录入追溯平台,从而规范种植养殖户使用投入品行为。

同时,“五统一”模式下生产的合格农产品,还会配发“身份证”,让各类农产品带着自己独一无二的“身份证”发往各个市场,让市民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由于农产品有了“身份证”,承诺了产品质量,合作社的产品在市场上有了更强的竞争力。合作社小龙虾养殖大户段林说:“自从我们合作社的小龙虾有了‘身份证’之后,持证上市,不仅价格比‘无证’的小龙虾贵了3元-4元/斤,销路还打开了,来购买的商家都非常放心。”目前,除了小龙虾,合作社还有螃蟹、甲鱼、鳝鱼等产品也获得了“三品一标”无公害食品认证;稻谷、小龙虾、螃蟹、莲藕、湘莲等产品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

“从种、养殖技术上保证品质,用‘身份证’制度护航品质,相信我们的丰收景象会越来越精彩!”刘希望说,未来,合作社计划以生态种养基地为依托,以“裕伟佳园”品牌为载体,提高农产品效益,利用目前的种养生态优势,开发更多具有竞争力的绿色产品。


@永利村

时间:9月21日

坐标:蔡甸区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莲藕丰收

“挖”出千万元产业链

(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通讯员朱志坤 孙克亮)

片片荷塘,阵阵荷香。秋天是莲藕收获的好时节,位于蔡甸区蔡甸街永利村的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800亩莲藕基地正式进入采挖旺季。为抢占市场先机,藕农们每天一大早就下塘抓紧采挖莲藕,享受“抢鲜”上市的丰收喜悦。

■ 地标产品市场认可度高,

每天5000斤鲜藕俏销全国

9月21日一早,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莲藕种植基地,藕农们正在忙碌,他们动作娴熟地在泥里刨“金”,不一会儿,一根根莲藕挣脱出泥泞,在高压水的冲刷下,露出胖乎乎的身影。

藕农们天不亮就开始采挖的鲜藕,当天就会销往全国各地。长江日报记者余康庭 摄

“农业生产方式不断升级,挖藕方式也在转变。与以往先把藕田里的水排干,再用工具把藕一节一节刨出来的方式相比,现在的高压水枪挖藕方式,更加省时省力。”基地负责人、藕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正旺说,合作社目前主要种植了“鄂莲五号3735”和“毛三节”两个莲藕品种,品种不同,口感也各有不同。

“‘鄂莲五号3735’一般是5到7节,亩产量可达到4000多斤,前期适合炒着吃,很甜很脆,后期也适合煨汤。而另一种毛节藕,藕节一般是较为通直粗壮的‘三节半’,所以学名叫做‘毛三节’,藕节处长有浓密的藕须,为莲藕提供更充足的养分,长有‘7+2’个藕孔,煨汤非常粉,是目前市场上的莲藕中最为粉糯的品种,用高压锅煨半个小时便能出一锅好汤。”李正旺介绍。

蔡甸莲藕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远近闻名,每年到了销售旺季,都会吸引不少外地客商前来上门收购。

由于合作社是订单销售,藕农们近来都是从清晨五六点开始工作,每天就有新鲜出水的约5000斤莲藕发往省内外大型农贸批发市场及中百超市、盒马生鲜等平台进行销售。

蔡甸莲藕为何种的好,卖的俏?“独特的种植历史和地理环境,形成了绝佳优势。”李正旺介绍,蔡甸古镇始建于晋,莲花湖环抱古镇,湖水清澈,湖泥肥沃。历史上由于汉江多次改道,洪水泛滥,矿物质淤积,为蔡甸莲藕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隋唐时期,人工栽培的莲藕就开始在蔡甸传播引种,良种沃土相得益彰,莲藕越长越好。到了宋代,蔡甸莲花湖莲藕开始闻名京都,每年的夏冬两季,都会水陆兼程,定时入京朝贡。此后,蔡甸莲藕种植面积越来越大,植藕传统也由当地藕农世代相传。

■ 传统种植玩出“新花样”,

莲藕产业融合发展促振兴

“不仅传统种植有绝活,我们还把莲藕产业融合玩出了新花样。”走进合作社种植基地旁的生产车间,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在高速运转的机械后,工人们将新鲜莲藕汁兑入马铃薯淀粉,再进行机械和面,经过高温烫制、纯净水冷却和保鲜浸泡后,制成藕粉条,送入包装车间称重、包装,通过电商平台的渠道发往全国各地。

如今,在永利村莲藕种植基地,合作社借助原产地优势,已开发出可以煮食的莲藕粉条、荷叶粉条、莲藕年糕,可以冲泡的方便食品热干藕粉、香辣藕粉,还有可以即冲即饮的莲藕丸子米泡、荷叶茶、自热藕汤泡饭、藕莲糕火锅等20多款具有地方特色的莲藕系列产品。去年,车间增加了2条生产线,厂房面积也由1000多平方米扩大至3000平方米,带动30余名周边村民就业。

“今年我们谋划了产业发展的两条新路径,一是把莲藕做成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餐饮市场‘预制菜’,包括升级版的花色藕汤、外婆菜藕丁、香辣藕丁等产品,二是推出‘藕先生’线下莲藕特色小吃实体店,准备今明两年在全国进行布局,通过加盟店的形式,让蔡甸味道香飘四方。”憧憬未来,李正旺信心满满地说,现在,到永利村“观莲花、吃莲子、品藕汤”产业品牌已得到市场广泛认可,年综合产值达2500万元。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负责人介绍,目前,蔡甸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县(市)级莲藕生产和销售基地,莲藕种植面积达10万亩,面积在2000亩以上的连片基地有17个,莲藕年产量达15万吨,年产值达18亿元,产业发展动能日益强劲。



#丰收节 话丰收#

@你笑起来真好看

休闲采摘,民宿露营,乡村游生机勃勃

青山环抱中,柑橘正努力吸收营养,再有上十天就能成熟;梁子湖畔,大片草坪视野开阔,其上点缀的几顶白色帐篷与徐徐落日构成了最美的风景线……收获的季节,带给武汉乡村别样韵味。长江日报记者走进江夏区的休闲农庄、网红露营地,品最新鲜的蔬果,尝地道农家美味,访风格各异的乡间民宿,看湖畔落日美景,感受乡村休闲游的美好。

@桔子红农庄

时间:9月21日

坐标:江夏区纸坊街道宁港柑桔总场桔子红农庄

投资百万升级农家乐

四季皆可休闲采摘

(长江日报记者贾蓓 通讯员陈青山)

从武汉市区出发约1个小时,当车子沿着平整的柏油路开到郁郁葱葱的青龙山脚下时,就可以看到桔子红农庄的招牌了。

农庄就在青龙山环山绿道旁,门口是一片平整的停车场,经过提档升级刚刚重新开业的农家乐餐厅古朴大气,一道回廊将旁边的池塘分作两边,一边可供垂钓,一边荷叶满塘,回廊尽头,沿着池塘,是自助烧烤区和冬天吃烤全羊的蒙古包,带来一份草原风情。

从空中俯瞰,桔子红农庄的采摘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大棚。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这片餐饮休闲区的旁边,就是大片的采摘区,除了柑橘,还有桃、李、无花果、桑葚、蓝莓等水果、蔬菜,再往前,是种植“丑八怪”的大棚——这种柑橘品种冬季成熟,是这几年的热销柑橘品种之一。

绿道另一边,沿着山坡往上,也是桔子红农庄的地盘。一排排不高的柑橘树上挂满了青绿色的果子,全是最受市场欢迎的“柑橘爱马仕”红美人。“我们现在红美人的种植面积最大,大概有200亩,估计还有十多天就会成熟进入采摘期。”农庄负责人吴旋介绍道。

■ 12户农庄抱团发展

集体升级响应桔聚坊项目

“今年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农庄升级上。”吴旋说,9月19日,农庄里经过全新升级的农家乐重新开业,“总算赶在了10月柑橘采摘旺季到来前完成,心里舒了口气”。

桔子红农庄所在的宁港柑橘总场,是武汉市的知名柑橘基地,已有数十年历史,共设有三个分场,种植有多个品种的柑橘,桔子红农庄以及附近的11个农庄,都属于一分场。

2019年,26岁的吴旋辞去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工作,回到了伴随他长大的柑橘林中,承包了桔子红农庄。“以前这里的柑橘大部分都是卖到批发市场,有时候卖不出去的,就烂在树上,大家都赚不到什么钱,我想尽我自己的力量,让这里有一些改变。”

今年初,江夏区将青龙山桔聚坊列为区政府乡村振兴的重点扶持项目之一。纸坊街道以柑橘总场、青龙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环山绿道、农庄资源为基础,以桔子红农庄为重点,连片升级打造“一心一廊九景十二庄二十四园”的桔文化公园。这成为桔子红农庄发展的重要契机。

“街道为我们12户农庄免费出了设计图纸,道路都修到了农庄里面,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图纸对农庄进行升级改造。我是最先开始行动的,虽然中间因为疫情、旱情耽搁了工期,但大家伙齐心协力,还是在国庆节前完成了改造,相信国庆节桔园开园的时候,能让游客感受到全新的桔子红。”吴旋说。

沿着环山绿道继续前行,距离桔子红农庄不远,陆续有其他农庄映入眼帘,不少还处于施工状态。“12户农庄大多都已经开始升级改造,大家都有着抱团发展的想法,有时候生意顾不过来了,就会互相引流,游客来了,不管去哪个农庄,我们都高兴。现在有了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支持,我们做起事来就更有底气了。”吴旋说道。

35岁的江夏关山桥村民杨絮在桔子红农庄打工,一个月收入3000多元。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今年夏季的旱情,对柑橘的生长有一些影响,“我们这边不少桔树是沿着山坡栽种,干旱的情况下灌溉就有一定困难,今年夏天,我至少调了五十台消防车来给桔树浇水,现在看来问题不大。距离柑橘成熟还有上十天,这段时间,我们也会做好田间管理,就算有减产,也一定不减质量”。

■ 充实采摘品种增加休闲项目

打造四季乡村休闲乐园

在桔子红农庄,除了采摘桔子,葡萄也逐渐成为主打的采摘品种。这里的葡萄品种众多,夏黑、金手指、醉金香、阳光玫瑰……可以延续整个夏天。

如今的葡萄园里,还有晚熟的阳光玫瑰可供采摘,一挂挂葡萄为了防虫鸟,用蓝白的纸袋包裹着,打开纸袋,翠绿的果子十分诱人。葡萄架上还留有不少红色的葡萄,走近一看,已经干瘪,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是准备留着晒葡萄干、酿葡萄酒的果子,“主要都是留着自用的,特别是葡萄酒,来农家乐吃饭的熟客和冬天来吃烤全羊的客人很喜欢点,有的客人还会特别来订制”。

“农庄要发展,只靠柑橘采摘,淡旺季差别太大,显然不行,因此我要打造的,是一个四季采摘休闲园区。”吴旋介绍,如今的桔子红农庄,春天可赏桃花,五六月份可摘桑葚,夏季有各种葡萄、蓝莓,秋天有柑橘、无花果,冬天有丑八怪,已经有了四季采摘园的雏形。吴旋还准备多开发一些采摘品种,增加蔬菜采摘等,丰富采摘园内容。

除了采摘,园区配套的餐饮也紧跟市场热点。吴旋特地建了9顶蒙古包,在秋冬季节推出烤全羊,“武汉人喜欢这个,到了冬天,生意不错”。

随着农庄的发展,周边村民也尝到了甜头。住在附近关山桥的杨絮和唐明珠,都是农庄的员工。35岁的杨絮十分满意自己的这份工作,“以前一直在家带孩子,现在孩子上了小学,在这里打工,可以每天接送孩子照顾家里,一个月还能赚个3000多元补贴家用,我很满足”。

“农庄工作人员大多是周边村民,除了固定的员工,农忙时还会请一些散工,都是按天付工资,带动农民增收。”吴旋说。

对于农庄未来的发展,吴旋很有信心,“地铁7号线通车后,我们农庄距离7号线终点站青龙山地铁小镇只有几百米距离,武汉人来采摘更加方便。随着桔聚坊项目的打造,再配套上民宿,我们这将成为武汉周末两日游的热门目的地”。


@枫香云堡

时间:9月21日

坐标:江夏区舒安街道燎原片区枫香云堡

武汉网红露营地

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长江日报记者贾蓓 通讯员李信)

走进枫香云堡,第一感觉就是大。沿着园区超过6公里的柏油路一直走,路两侧可以看到各种自然风光,湖泊、滩涂、湿地、丛林、草原……当然,还有三处风格各异的民宿,供游客娱乐的ATV越野车、真人CS、水上自行车、采摘园等等。最令人惊艳的是园区最深处梁子湖畔的12万平方米大草坪,绵延起伏的草坪与湖面衔接,仿佛是草原与大海的美景交织,绿与蓝勾勒出天地间的开阔大气。草坪上十余顶白色的帐篷是点睛之笔,让这幅美景有了灵魂,瞬间活泼起来。“当初打造这片大草坪时,只是根据原本的地貌设计而成,没想到歪打正着,在这两年露营爆火的大背景下,迅速被露营爱好者所接受,成了网红露营地。”枫香云堡相关负责人邱小华说。

梁子湖畔的大草坪,是露营爱好者的宝地。长江日报记者刘斌 摄

■ “国企联村”项目 打造“良心”乡村游目的地

枫香云堡位于江夏区舒安街燎原片区,是武汉城建集团园发公司的“国企联村”项目,由其旗下全资子公司武汉长江生态地产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枫香云堡占地面积达6300亩,投资1.8亿元,以农、林、湖文化为基调,整合健康、休憩、拓展、研学、游戏、智能化等产业资源,探索环境保护、产业创新及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因此在园区建设中,尽量保证原生态,展现出原汁原味的自然生态。

“我们园区没有门票,建有两个生态停车场,全部免费停车,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这里一分钱都不花,消磨一整天时间,可以说是非常良心了。”邱小华笑着说。

园区很大,平时游客不多时,车辆可以驶入,但一到节假日游客增多,为了保证安全,机动车就不能进入了,只能步行或乘坐园区电瓶车,“电瓶车20元一个人随叫随停,如果入住园区民宿,就可以免费乘坐”。

从园区大门进入,没多远就可以看到一排莫兰迪色的尖顶洋房,这是园区三大民宿区之一的“闻枫村”,主打亲子风,门口有大片可供活动的场地,走廊墙面上是大幅的卡通壁画,房间里还装饰有各种小玩具,充满童趣。继续往前走,还有周围植满绿竹、清爽幽静的独栋别墅区“听竹村”,以及主打工业风、面朝梁子湖、可以欣赏到醉人栖霞的民宿区“栖霞村”。三种不同风格的民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不同的入住需求。

而枫香云堡最吸引人的,还是园区深处梁子湖畔的巨大草坪。自去年“五一”正式开园以来,这里就因适合露营火出了圈,如今每到节假日,草坪上满是各种帐篷。今年,园区引进了“篷客露营地”,十余顶雪白的帐篷酒店成为新的风景线。

“我们的三个生态停车场之一,就在大草坪旁边,露营的游客可以直接把车开到这个停车场,如果自己搭帐篷过夜,只需要50元的营位费,可以在草地配套的淋浴间沐浴。晚上草坪上还会有篝火晚会和露天电影,游客都可以免费参与。”邱小华说。

■ 田园休闲胜地 带动周边村民致富

枫香云堡没有门票,园区与村落的完美融合,也给村民们提供了增收的机会。

“园区不少工作人员都是周边村民,每到节假日游客多的时候,村民还可以卖点土鸡蛋、新鲜的蔬菜等土特产增收。”邱小华说。

在篷客露营地,村民易大姐正在收拾床品。易大姐平常在附近的果园打工,休息时就来露营地打零工,一天能赚100多元,“家里孩子在上大学,花钱的地方多,家里只种了几亩田,主要供自家吃,赚钱都靠我和老公在外面打工,幸好现在家门口产业多,多打几份工,一年有个上十万的收入,日子过得不错”。

篷客露营负责人胡哲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篷客自2014年创立,如今在武汉和成都共有7个营地,枫香云堡的营地是今年新建的,还在不断完善中。“我们现在有15顶帐篷,国庆节前准备再增加10顶,达到25顶,新增加的帐篷全部采用面积更大的原顶帐篷,目前帐篷里的气垫床,也将全部换成席梦思,增加舒适度”。另外,营地每天都会组织不同的互动活动,不管是不是入住营地的游客,都可以报名参加,只有一些成本较高的活动才会对不入住营地的游客收取一定费用。

胡哲十分看好枫香云堡的露营项目,“这里的露营条件在全武汉也是首屈一指的,场地大,配套齐全,特别是落日景象,真的特别美。我们还会陆续增加一些餐饮等消费项目,项目多了,就业岗位就会增加,对周边村民增收也能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

邱小华也表示,园区定位为“田园休闲胜地”,目前的投资主要在园区的管网、电力、污水处理、智能化、线上平台建设及餐饮、住宿、娱乐、会务等硬件配套方面,整个园区留足了发展空间,后期还将引进不同业态、丰富园区项目内容,这也将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带动乡村振兴。



#丰收节 话丰收#

@你笑起来真好看

“工厂”种菇,箱子养鱼,科技兴农有活力

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技术的革新能第一时间推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让种养殖业抗风险能力提高,让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提高,让农民更加富裕乡村更加有活力。丰收节前夕,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东西湖区,探访了两家农业企业,和技术人员聊了聊,看他们是如何在农业生产一线把科技力量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的。

@辛安渡街道

时间:9月21日

坐标:东西湖区辛安渡街道如意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化种蘑菇

提质增效更环保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刘珂)

在如意情公司的生产车间里,采收车间是最繁忙的地方,有二三十名工人在忙碌着。至于其他环节,只需要很少的人工投入。原材料的预处理、搅拌、装袋、灭菌、接种、培养的过程,几乎都是依靠机器进行。把农业生产变成工厂化的生产,是目前食用菌生产的趋势。虽然工人不多,但整个生产环节,都活跃着技术人员的身影。

■ 提供菌种,从源头把控生产稳定

制作菌包的原材料来到工厂时,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室主任马晓龙带着团队来进行原材料检测。“棉籽壳、玉米芯、木屑是制作菌包的主要材料,每个批次的原料含水量不同、颗粒度配比不一样、木屑发酵程度不同,都需要检测后才能给菌包提出最佳配比,这是保证能出菇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还要检测原材料的重金属残留,保证出菇的品质。”马晓龙博士说。

作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站站长,马晓龙博士带领着武汉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室团队,活跃在食用菌栽培、育种的一线。“如意情是今年开始正式制作新的菌菇品种鹿茸菇的,但是我们的育种合作开始得更早。”鹿茸菇的原始菌种,来自于马晓龙团队的实验室里。马晓龙博士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如意情公司从实验室里取了四支试管的原始菌种。原始菌种被保存在-80℃的超低温液氮里,保证菌种的纯度、活力和稳定性。

优质原始菌种,从源头上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是非常关键的步骤。如意情工厂技术主管胡佳明表示,实验室培育的原始菌种,在工厂实验室进行了五个月的扩繁实验,菌种表现稳定。在接种阶段,公司采用的是先进的液体菌种,用机器喷洒在菌菇包上,保证每一包蘑菇的出菇数量和大小。“科研人员提供技术支撑,我们工厂通过生产制定标准的工艺流程,两者配合,即使是引入的新品种,我们也有保证丰收的底气。”胡佳明说。

鹿茸菇采收车间,工人正在忙碌。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在采收车间,记者看到,鹿茸菇菌柄的高度整齐划一,菌伞的大小也都差不多,这样的产品“丢头”很小,农产品像工业产品一样整齐。

■ 提质增效,食用菌生产不靠天时

如意情公司的第一批鹿茸菇是今年6月23日装瓶,到9月9日出菇,这个时间正值武汉高温时节。传统的菌菇生产是避开夏季的,因为夏季的温度不适合出菇。但是工厂化生产,控制出菇房的温度和湿度,就能保证出菇的时间和品质,且一年可以多次出菇。

如意情工厂里,占地最大的当属培养车间。两栋厂房,有72个培养车间,每个车间有4万个菌包。推开厚重的钢制闸门,从地面直到四米多高的天花板,一排排蘑菇整齐地排放在架子上,场面非常壮观。空调控制温度,氤氲的湿气保证湿度,照射的蓝光保证出菇生长的光线,菇房里所有的数据都显示在钢制闸门外的控制面板上。

目前车间每天的出菇量在22吨左右。公司品牌市场部总监陈小光告诉记者,前期公司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考察,进行了市场培育。如意情公司目前是全国鹿茸菇生产的龙头企业,今年武汉工厂转产,由单一做金针菇转为同时生产金针菇和鹿茸菇,目前武汉工厂的产品主要在华中地区销售,“销售火爆,供不应求,下一步,工厂的产能还将进一步提升,鲜菇和干菇同时生产”。

把市场信息反馈到生产环节,在生产环节生产优质品种进一步扩大市场,两者相辅相成。“之前武汉工厂主要生产金针菇。它的出菇时间比鹿茸菇短,技术成熟,缺点是市场日趋饱和,所以企业决定转产生产鹿茸菇。和马博士的实验室合作,加上工厂多年的生产经验,我们有信心把这种效益好的菌菇市场进一步扩大。”陈小光说。

马晓龙表示,作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成员,他们的实验室里培育了近30个国内主要栽培的菌种,这保证了一旦企业有生产需要,实验室就能第一时间提供优质的种质资源,这就是“藏粮于技”。“像鹿茸菇这种菌种,它的生产技术要求比常规菌菇要高。就连喷洒在上面的水分、水质不一样都会影响它的生长。我们经常和工厂技术人员交流,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温度和湿度的技术参数。”除此之外,马晓龙和实验室成员还定期在出菇房放置培养皿,再通过检测培养皿里的菌群,看出菇房里是否存在致病菌,指导企业定期消毒。“出菇房用得久了,容易滋生病菌,比如绵腐病、面包霉等,只有定期检测才能保证出菇顺利。”马晓龙解释道。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食用菌生产以工厂化生产为主,设施大棚栽培作为有效补充,栽培包括金针菇、双孢菇、平菇等常规品种,也栽培鹿茸菇、鸡枞菌等市场认可度逐步提高的新品种,进一步扩大羊肚菌、灵芝等珍稀菌种的培育。马晓龙博士信心满满地表示:“作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中的一员,我们要进一步和企业进行技术交流,提供优质菌种,帮他们分析和解决病虫害问题,同时研究菌渣的再利用,让整个食用菌生产提质增效并且更加环保。”


@东山农场

时间:9月21日

坐标:东西湖区东山农场巨龙大队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鱼儿养在箱子里

坐着“滑梯”去市场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通讯员刘珂)

一大早,来拖鱼的车辆就等在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养鱼的集装箱前。工人们把网子系在集装箱一个圆形盖子的两边,然后在盖子下斜放一个一米左右的钢制“滑梯”。准备就绪后,牵起网,打开盖子,鱼儿就坐着“滑梯”一溜烟地到了网子里。整个起鱼过程,只需要两个工人牵着网就可以完成,相比传统鱼塘需要十个人以上才能起鱼,这种集装箱养殖仅从起鱼环节看,就能节省非常多的人工成本。

■ 引进新模式,25立方米可产3000斤鱼

武汉康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公司负责人金敏端来一盆葡萄给长江日报记者品尝。“我们的葡萄可是绿色有机种植的,别看我们公司主营养殖业,可是四年前,我们还是种葡萄的。”金敏说。

2018年,金敏在东西湖区种植着百亩葡萄园,养了一些鸡,公司主打的是都市农业观光休闲采摘游。种植葡萄的有机肥仅靠鸡粪不够,很多人建议她养鱼,鱼粪是很好的有机肥原料。农庄的土地面积有限,怎么养鱼,她为此多方查找打听,得知有一种集装箱养鱼的新模式,不占地不说,还可以收集鱼粪用来种她的有机葡萄。

正好这时,武汉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也准备推广设施渔业,两方面一拍即合,一起去河南、广东、浙江等地考察。“湖北是千湖之省,传统水产养殖的大省。武汉市渔业养殖经过多年发展,渐渐有了瓶颈,那就是水面有限。我们考察的很多地方,水面资源并不丰富,甚至在山坳坳里,但通过设施养殖都能养鱼,能养优质鱼。我们水产中心除了要推广优质的品种,送先进养殖技术下乡外,也要积极探索和推广这些设施养殖的新模式。”武汉市水产推广中心主任唐德文说。

集装箱起鱼。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在广东,水产推广中心技术人员和金敏看到:一个25立方米的集装箱,一年可以养两季鱼,一季可以产3000斤。如此小的面积能有这么大的产量,金敏当即决定,购买10个集装箱回汉,马上开始设施养鱼。2019年4月,康生源被农业农村部授予“池塘养殖转型升级绿色生态模式”示范基地称号,又增加了20个集装箱。

相比传统养殖业,集装箱养殖的技术含量无疑要高很多。集装箱是由智能化系统管理控制,包括水质监控、恒温供氧、物理过滤、生化处理等功能。所有设备由终端控制,手机上可以随时查看。“鱼塘里氧气够不够、水质如何,手机上可以看,技术人员随时调整。这套监测终端是农业部免费提供给我们使用的,我们要用好它,做好真正的示范带头作用。”金敏说。

■ 绿色循环,推广新模式提升效率

当然,集装箱养鱼的过程并不一帆风顺,投入设备,投入鱼苗,探索最适合本地发展的路径,康生源和水产推广中心也经过了多种实验。首先从鱼的品种来说,广东、浙江喜欢养太阳鱼,养翡翠斑这种专供高档酒店的品种。实际操作下来,武汉和周边市场的反响一般。“草鱼我们也养过,但养殖时间长,卖价不高,效益也一般。现在我们只养两种鱼,鲈鱼和大白刁。”金敏告诉记者,目前集装箱的鲈鱼已经在8月夏季卖完了,仅剩几个箱子的大白刁。8月鱼少价格高,鲈鱼3月份放大苗,8月正好收,市场上供不应求。

正说着,水产推广中心高级工程师刘子栋来到康生源,和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检测水质。“相比传统养殖,集装箱养殖的水是24小时循环流动的,这样养出来的鱼病害少,但这种高密度的养殖对水质要求更高。所以我们经常检测,容氧率、氨氮、亚盐的数据都要测好,提前干预,保证水质从而减少病害。”刘子栋说。相比传统养殖使用抗生素预防鱼病,集装箱养鱼对于病害的防控是通过调理水质达到,这样养出的鱼更加健康。“传统养殖为了防病就是提前在池塘里投抗生素,长久以来,池塘底部药物累积,水质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我们技术人员辛苦奔波各个塘口,推广新模式,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我们吃到的鱼更健康,同时养殖户效益更高。”

康生源公司一期的养殖效益好,很快再次引进集装箱,建立二期基地,集装箱数量达到60个。针对改善水质的问题,二期扩大了过滤的面积,增加了过滤的程序,从一期的二级净化变成了如今的五级净化。第一个水池中喂养泥鳅,进一步吸收水中的鱼粪,第二个水池对粗悬浮物进行再拦截,第三个水池中通过种植美人蕉、空心菜等吸收水中的氨氮,第四个水池则会铺满火山石进行净化,最后进入第五个净水池。过滤的池塘边种植油菜,用过滤池底的淤泥来作肥料。池塘上架着空心菜浮床,吸收水中的氨氮作为肥料。在康生源公司,真正实现了种养殖的绿色生态循环。

“我们之所以敢投入,敢实验,是因为有技术人员的帮扶兜底。不管什么时候出现问题,一个电话,他们就带着沉重的设备赶来了。”金敏说。目前康生源通过计算饲料的投入和养鱼的产出,养殖效益已经最大化,公司准备探索一年养两季的模式。

刘子栋告诉记者,武汉市水产技术推广指导中心2021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标准化设施水产养殖的改造升级,和养殖户一起探索科学、生态、高效的养殖模式,实现养殖业的持续升级和高效发展。“集装箱养殖、陆基圆池养殖、跑道养鱼等以后都将不再是‘尖板眼’,在我们的推广下,它会成为广大养殖户致富的‘金手指’。”



#丰收节 话丰收#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村湾变美,荷包变鼓,美丽乡村酿幸福

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徽派庭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干净宽阔的水泥路修到家门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映入眼帘……“以前年轻人都想往外走,现在赶都赶不走,在家做点小生意,日子越过越有味”。随着武汉美丽乡村的建设,村湾环境越来越美。长江日报记者走进黄陂区,感受美丽乡村建设为村民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木兰山村

时间:9月21日

坐标:黄陂区木兰山村

书香气息“栖息地”

乡村游越来越旺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沿着黄陂木兰大道一直走,穿过木兰大桥,就是武汉美丽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木兰山村。这里东靠木兰山、西临滠水河,依山傍水的生态地理环境,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 家门口创业,年收入增长7倍

2014年,木兰山村开始美丽乡村改造,按照“整旧如旧、古色生香、天人合一”的理念,对172户农房进行了仿古式立面改造,完成了道路硬化、污水管网铺设、集中供水等18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还建了标准化卫生室、门球场等公共服务设施,曾经破旧脏乱的村庄大变样。

“家乡变美了,但没有产业作为支撑,村民的收入还是很难增加。”于是,在外打拼多年的张友华决定回到家乡,当年就创办了武汉木兰古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流转土地2008亩,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修建了古色古香的小院,种植了2000棵樱桃树和4000棵杨梅树,用产业带动木兰山村发展,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

“我们这里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工可打,有的村民一年能额外增加2万多元收入。”武汉木兰古道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理陈登洪告诉记者,园区每天固定有十多名村民在做工,每年到樱桃和杨梅的采摘高峰期,会请近百人来上班,几乎都是村里的村民。

在杨梅采摘园里,66岁的张腊松正在修剪枝条,他曾在村里当了两年书记,后来外出打工,现在负责园区6000颗果树的日常养护,平时剪剪枝条、除除草,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自从美丽乡村建设之后,家里的房子干净又漂亮,住着可舒服了,回乡后一干就是8年,不仅收入翻了倍,吃住都在家里,比在外面打工的日子不知道舒服了多少倍,现在让我出去都不干。”张腊松说。

说到近几年的变化,张腊松脸上的笑容怎么也藏不住:“谁能想到农村也能像公园一样漂亮?我们村就做到了。”从做工的地方走回家,只要不到5分钟,“以前觉得土砖房已经很不错了,没想到现在大家伙都建起了楼房,家里孩子也在盘龙城买了房子娶了媳妇,我们老两口过好自己的日子就成”。

每年5月和8月前后,是樱桃和杨梅成熟的季节,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市民自驾下乡采摘,一路上畅通无阻,村湾道路平整又开阔,人气越来越旺。

在杨梅园不远处,沿着主干道的路边,几乎家家户户都挂着农家乐的牌匾,统一的复古客栈风格,与白墙黑瓦的徽派房屋很是搭配——这也是木兰山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容之一。

“我们村一共有95间农家乐,大多是在2015年左右建成,2016年,木兰山村被评为‘乡村农家乐示范村’,农家菜非常受欢迎。”陈登洪说。

村里最早的一批农家乐中,有一家“大川农家乐”,从2015年建成至今,一直是村里的“网红店”。在美丽乡村建设之前,老板张志平在外务工,一年收入不到3万元,经常入不敷出。得知村里打算建农家乐,他便决定回家创业,“本来只想试一试,没想到村子变美后,来村里的人越来越多,老婆的一手好厨艺很受欢迎,高峰时一天能接待近40桌客人,现在一年的收入超过20万元,比在外打工增长了7倍,看着荷包鼓起来,心里高兴得很”。

■ 废弃学校变身精品民宿

穿过林间小道向东,一座古色古香的“书院”出现在眼前。从外看以为是书屋,走进去却别有洞天。“这座名叫‘六合书屋’的高端民宿,是用废弃学校改造的。学校最动听的就是朗朗读书声,为了保留这一特色,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具有书香气息的栖息地。”陈登洪介绍,村湾变美后,来体验乡村生活的市民越来越多,对民宿的要求也更高,“六合书屋”应运而生,2021年底已初步建成。“我们将人群定位在喜静、亲近自然的市民,住在民宿里,看着木兰山的美景,听着婉约的鸟鸣声,就能让浮躁的心静下来”。目前,“六合书屋”只有4间可供预订的客房,还有30间民宿正在打造中。

随着乡村产业的发展,每到采摘旺季和节假日,来村里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将自家的房屋进行改造,一间间温馨的农家民宿格外受欢迎。

在村子主路旁,“俏木兰客栈”的指向标非常显眼。木质的楼房古色古香,今年80岁的村民张大发坐在客栈门口,精神格外好。他笑着说:“今年‘五一’假期,我家的10间客房全部住满,还有游客直接预约了国庆期间的客房呢。”

■ 家门口打工也能赚到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依山傍水的木兰山村,是个养人的好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之后,曾经在外务工的青壮年也选择了回家,除了固定的种茶收入,有些村民做起了小生意,还有些村民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打工。

刚过11点,就开始有村民骑着电动车陆续回家吃饭午休。据了解,村里的男子大多在木兰山附近的工地打零工,早上7点到11点,下午1点到5点,一天工作8小时,多的时候能拿到300元钱。每天中午,从工地骑电动车到家只要十多分钟,回家就能吃到热腾腾的饭。

“以前在外面打工,吃冷菜冷饭、在地上午睡都是常事,哪有现在舒服。”村民张孔新是一名木工,手艺不错,随着木兰景区的开发,工地抢着请他去做工,待遇不比外面差。“回乡之后,家里小孩都和我亲近多了,收入还增加了不少。”说起现在的生活,张孔新笑得合不拢嘴。

如今的木兰山村,村湾美、产业兴、村民富,生活越来越惬意。


@蔡家榨街道

时间:9月21日

坐标:黄陂区蔡家榨街道大树湾村、周梅家田村

村湾环境大改善

江城休闲“后花园”

在武汉的东北角,素有“武汉第一茶乡”之称的蔡家榨街,6000余亩茶园让村湾散发着勃勃生机。据了解,从2021年开始,蔡家榨街启动美丽乡村三年建设行动,至今为止,已有5村6湾得到改造,村湾环境大大改善,乡村产业发展良好。

走进蔡家榨街,第一印象便是平整的道路,无论是主干道,还是乡间小路,都进行了硬化。蔡家榨街驻村干部匡梦灵介绍:“从2017年开始,蔡家榨街道就在建设‘四好乡村路’,村民再也不用走泥巴路了。”

休闲农庄、家庭农场、精致民宿……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蔡家榨街吸引了不少能人回乡创业,在村湾里修建了各种休闲度假场所,打造武汉“后花园”。

■ 能人回乡建起休闲生态山庄

“这里以前全是荒地,这里只有一个小鱼塘……”在蔡家榨街大树湾村,回乡能人熊建林指着眼前的熊氏山庄,将20多年前的老照片展示给长江日报记者看。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山庄所在地曾是一片荒地,如今蜕变成苏州园林风格的山庄。

2005年,熊建林的事业小有成就,酷爱垂钓的他回乡承包了一片小鱼塘,往后的十余年里,他不断扩大山庄面积,前后投入3000多万元用于山庄建设,如今占地380亩的熊氏山庄,有采摘、垂钓、茶园、餐饮、民宿等区域,“山庄里修建了40多间民宿,每到周末几乎都是满房状态”。熊建林介绍,山庄有近20个固定的工作岗位,请的全是附近村民,用工量大的时候,会请上百人来做工。

“正是有这样的回乡能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大树湾村村支书蔡建飞表示,大树湾村靠近234省道,交通便利,离市区很近,每到周末,就有不少市民过来休闲娱乐,村民做工的机会也增加了不少。

■ 外地老板下乡创办家庭农场

“这么好的地方,荒着太可惜了!”2016年,在武汉创业的襄阳人叶书成来到大树湾村,得知好友的农场无人打理,几乎荒废,便承包了近70亩地,创办了兴世家家庭农场,种了桃子、梨、黑布林、冬枣、石榴等近十个品种的果树,供市民下乡采摘。

“连续三年,每年7月份,武汉科技大学的教师团队都会来农场休闲娱乐,最喜欢我们这里的土鸡和水果。”今年60多岁的李道胜是大树湾村兴世家家庭农场的“内务总管”,也是叶书成的姐夫,2017年从襄阳来到村里,一住就是5年,和老伴一起把农场打理得井井有条,吸引了不少团队前来团建。

走进农场,两边是茂盛的苗圃和果树,100多只土鸡就散养在树下,还有鱼塘可以垂钓。“我和老伴在树下种了一些花生和红薯,来农场游玩的朋友就好这一口,挖多少就带多少走,新鲜得很。”李道胜拔起一把花生笑着说,“前几天收到消息,国庆假期已经有50多人预约来农场休闲,林子里的土鸡土鹅最俏了。”

■ 把自家宅基地改造成武汉的“丽江”

紧挨着大树湾村,蔡家榨街周梅家田村在今年6月进行了美丽乡村改造,前不久刚完工,还有细微的地方在做调整。

周梅家田村的璞闲客栈。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摄

在周梅家田村阮馆的中心位置,一栋玻璃外墙的民宿让人眼前一亮,门前是精心打理的花园,让人感觉仿佛到了“丽江”,“这处去年修建的璞闲客栈,是我们村的宝藏地方。如今村湾环境改造之后,这里更加亮眼了。”周梅家田村村支书阮元顺说。

3层楼的璞闲客栈只有13间精品客房,大部分空间都是休闲区域。“我们的民宿可以让游客两天不出门也不会觉得无聊。一楼和二楼有20多个娱乐项目,我们想让每一位住客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璞闲客栈老板娘郭芳说,民宿里有自助美甲、咖啡吧、乐器、汉服区、烧烤、手工DIY等娱乐项目。

“我是一个很喜欢旅游的人,但不喜欢酒店的氛围,回到武汉后,就一直想在乡村找一个能休闲、能聚会的地方,于是就在我先生的家乡,亲自把璞闲客栈设计改造成了我心里想要的样子。”2019年,在外企工作的夫妻俩回到家乡,在自家的宅基地上,打造出武汉的“丽江”。

(长江日报记者蔡梦娅)


【编辑:邹卓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