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罕见病有了对症药,3岁女童首个受惠

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6日讯(记者王春岚 通讯员薛源)被万分之一的概率选中,3岁女孩莹莹(化名)患上罕见病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无法站立、走路。日前,她在武汉儿童医院成功接受全球首个对症治疗药物“诺西那生钠注射液”鞘内注射治疗,成为湖北省内首例接受该药治疗的SMA患儿,她的运动功能有望逐渐恢复。

莹莹来自随州,1岁时能扶着桌子走路了,但很容易摔跤。妈妈代女士以为孩子只是运动发育较晚,没在意,谁知女儿此后运动能力越来越退步,两腿无力,走几步路就会跌倒。在武汉儿童医院,经过基因检查,莹莹被确诊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SMA)。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不仅影响孩子活动,还会影响吞咽和呼吸功能,会给孩子带来生命危险。

医生为莹莹进行注射治疗    通讯员张祖国  摄

更令人痛心的是,此病无药可医。在当时,全世界对于SMA患儿的治疗,仅限于呼吸支持、营养支持、骨科矫形、康复等治疗方法,预期寿命有限,生活质量低下。

看着笑容可掬的女儿,代女士觉得“天都塌了”。不过,家人并没有放弃希望,每天给莹莹做康复锻炼,按摩、运动,就为能延缓她肌肉能力的退化。长到3岁,莹莹依然不能站立、走路,也不会咳痰,每次感冒生病都要很久才会康复。

武汉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邓小龙介绍,莹莹所患的脊髓性肌萎缩症,在新生儿中发病率约为1/6000-1/10000。随着患儿位于脊髓前角和下脑干中的运动神经元丢失、变性,从而导致严重的肌肉萎缩、无力。

今年年初,莹莹和家人得到喜讯:SMA患者有药可医了。2019年2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用于治疗5q型SMA。该注射液可提高SMA患者的存活运动神经元(SMN)蛋白水平,从而改善运动功能、提高生存率,改变SMA的疾病进程。

11月20日,莹莹在武汉儿童医院接受注射,成为湖北省内首个接受此药物治疗的SMA患儿,有了站起来的希望。术后,莹莹呼吸平稳、无不良反应,可于近日出院。

由于罕见病患病人群少、市场需求少、研发成本高,治疗罕见病的药物也被称为“孤儿药”,罕见病患儿常面临无药可医的窘境。武汉儿童医院专家呼吁社会各界多关注罕见病、“孤儿药”,期待SMA药物能早日纳入医保药品目录,帮助罕见病患者家庭减轻治疗负担。

【编辑:张玲】

(作者:王春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