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 落地落实 ⑦】
议事协商会
11月20日,湖北省民政厅发布2019年全省优秀社区工作法,江汉区民权街打铜社区的《邻里互助工作法》榜上有名,为推进全省社区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板。
民权街位于中山大道商业繁华中心地段,面积狭小、基础设施老旧,居民群众反映的居住环境问题较为集中。
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民有所求,我必有为。初心即承诺,群众需求就是江汉努力的方向。民权街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结合王家巷、世彩、大龙、民生、积庆、打铜、三民社区的不同情况,一社区一特色,鼓励支持多方力量参与社区基层治理,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促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党建引领 “盘活”航运资源
航运记忆博物馆
民权街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创新新路径,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在街道工委的领导下,把联系服务党员群众、社情民意采集、公众参与动员等工作统筹到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来,全方位调动辖区单位、党员志愿者、职能部门等力量,组建“1+N工作队”,凝聚治理合力,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集结航运资源,建共建阵地。王家巷社区被居民称为“航运社区”。辖区内有26家航运系统单位,居民以长航、华航“两航”职工为主,212名社区党员中,有190名是航运系统的退休人员。
社区以“航运”为纽带,充分调动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辖区居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按照服务型功能型社区标准,对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进行全面提档升级,打造了承载居民职工航运记忆、航运情感、航运精神的“航运记忆博物馆”,发挥党建功能的同时,也凝聚了共建单位力量。
在社区原有网格微信群、社区微信公众平台基础上,探索搭建由网格支部书记、党小组长、门栋长、群众代表、党员代表、单位代表组成的“航吭百脑汇”交流平台,满足社区政策宣传、居民议事、活动荟萃、共驻共建等多样化需求,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
“'航吭'百脑汇”交流平台
王家巷社区党委通过“航吭百脑汇”平台,发挥社区区域化党建成员单位行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为辖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共吸纳辖区航运企事业单位20个党支部、3个“两新”党组织,100余名在职党员参与到社区共驻共建中来,联合开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文化活动20余次,进一步优化了营商软环境,凝聚发展合力,受到武汉市作风巡查第八组的肯定。
“互联网+党建” 聚流动党员。民权街属于老旧城区,部分地段被纳入旧城改造范围,流动党员人数众多。如何发挥这一特殊群体的力量?积庆社区进行了探索。
积庆社区131名社区党员中有103名因拆迁搬离社区,但对老社区仍有感情,主动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强烈。社区党委一方面运用全街推行的“时间银行”形式,激励辖区动迁党员和“两长四员”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活动;另一方面按照党员的不同类型,安排网格党支部建立信息库,进行分类管理,并在网上开办“党建微课堂”“党课微学习”等专栏,定期向拆迁、年老体弱、在外务工的党员发送应知应会党建知识,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经常性地开展党员服务活动。
三社联动 “用活”社会组织
争当“江汉管家”
民权街着眼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新要求,以“培育社会组织、创新工作方法、协同共治参与、服务居民群众”为思路的工作方法,依托“党员带社工、社工带义工、义工带群众”,重点扶持、分类指导,链接各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化解社区难题,使“三社联动”成为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服务、做好群众工作的有力抓手。
打铜社区是一个开放式老旧社区,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大。社区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充分整合辖区各类资源,在实践中探索出以“‘铜’心共治与爱同行”为特色的邻里互助工作法。
提供专业服务,特色惠民。打铜社区现有“新翼专业社工服务站”“王汉春健康工作室”“胡征国鱼门拳工作室”“关爱女孩俱乐部”“楚丰自管队”等12个社会组织,在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繁荣社区文化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三社联动”,策划、定制社会组织特色便民服务,每年举办活动百余场。针对经济、物质、文化、精神上不同需求,为居民呈上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建立居民清单,精准把脉。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入户走访调查,将独居老人、重症患者、困难群众、双职工家庭青少年等人的需求归纳整理,明确治理清单。结合双职工家庭青少年无人看管的情况,社区建“青苗青少年空间”,全天候免费对青少年开放,每年链接社区12个社会组织资源,联合开展文体教学和亲子互动活动,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又解决了家长照看难的问题。
打造“时间银行”,凝聚合力。社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技术,率先推出“时间银行”兑换激励机制,用志愿服务时间兑换相应物品或服务。社区党委将居民志愿服务情况公示、评分,每季度开展积分兑换、“晒一晒积分榜”、故事会、“管家擂台赛”等活动,志愿者们参与热情高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也显著提升。
探索“邻聚·里”,创新服务。民生社区是民权街人口最多、情况最复杂的一个社区。社区党委利用邻里之间距离近、关系熟等特点,树立党建品牌“邻聚·里”,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利用社区党员义务巡逻队、“暖阳义诊队”等15个社会组织,打造“童梦圆青少年空间”,链接共建单位资源,整合力量,将各类服务资源送至居民邻里中。
以民为本 “激活”社区治理
共建单位清洁家园
民权街着力推进社区治理体系构建,依托多方力量,在解决关乎民生的热点、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上持续发力,“编织”民生保障之“网”,彰显了街道党务工作者不变的为民初心。
职能部门联动消除“难点”。世彩社区汉来广场是典型的商居混杂社区,人员密集,无物业管理。下水管网内生活残渣年久淤积,导致低层楼住户厨房水管堵塞,部分住户私自将厨房内排水管改成墙外排水,既影响市容,也给行人带来不便。为解决这一难点问题,社区街道向区职能部门反映,部门联动,解决了问题。
多方主动作为瓦解“痛点”。大龙社区楼房密集,巷道狭窄,存在电线无序现象,加之居民家庭电器种类越来越多,线路常超负荷使用,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由街道协调统筹、社区牵头,向上级相关部门申请资金,对老旧电线进行改造。如今,老旧巷道内的电线焕然一新,楼道也整洁了,外包着防火线盒的电线离烟道远了,电线也规范有序了。
居民议事协商共谋“热点”。三民社区广益天下是个典型的还建小区。社区发挥民主意识,建立微信群,邀请居民参与“微邻里”平台报事,网格员积极响应。经居民反映,社区有一处无人管理的花坛,杂物众多,通过居民代表大会发挥居民议事协商的作用,将花坛重新整理,并交由物业公司长效管理。
政府购买服务破解“堵点”。密集型的老旧社区雨阳篷上往往残留许多“陈年”垃圾。今年9月,世彩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聘请专业“蜘蛛人”对雨阳篷进行清理。在武汉市作风巡查第二组的指导下,由社区负责监督和验收,“江汉管家”维护现场安全,一个月共清理雨阳篷2300多个,居民终于可以放心开窗了。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小到一个社区、单位,大到一个国家,参与公共生活是大家共同的意愿和需求。”武汉市作风巡查第二组相关负责人说。民权街基层工作者以“民呼我应”为抓手,用有温度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用心、用情做好“人”的工作,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策划:中共江汉区民权街工委 江汉区民权街办事处
撰文:曹欣怡 朱素芳 陈强 史琪 李响
【编辑:蔡梦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