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生活美学:VR看高清莫高窟,菩萨色DIY限量口红

长江日报融媒体2月5日讯 (记者万建辉)从南北朝到隋、唐、宋、元,佛教信徒和能工巧匠们在敦煌开凿洞窟,雕塑壁画。历经战乱,这里至今仍然保存了492个有塑绘艺术的洞窟。近年,前往敦煌莫高窟的游客屡创新高,2017年游客规模达到170万人次。

如何为参观者提供更好的观赏体验?敦煌研究院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海涛和美术研究所同事陈琦,近年来致力于开发有敦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日前,这对生活中的夫妻将研究心得写了下来,出版新书《图说敦煌二五四窟》。

用数字动画片阐释敦煌254窟故事

2006年,陈海涛和陈琦远赴敦煌研究院工作。那时他们分别刚刚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促使这对年轻人做出这个重大人生决定的,是莫高窟第254窟南壁上的一铺名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

第一次见到这铺壁画,是他们研一的时候。陈琦的研究生导师鼓励学生多从画像砖石、壁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学油画的陈琦,就将实习考察安排在了敦煌。短短两个月,在洞窟中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壁画静默相对、潜心临摹,给陈琦带来极大心灵震撼。

陈海涛作为陈琦的男友,当时就读北京电影学院,也一同参与了这次考察。他们在254窟内仔细临摹,一边辨认着已经模糊的轮廓造型,一边分析画面的总体布局、走势,体会古代画师如何运用绘画讲述一个让人多少有些难以接受的佛经故事:一位太子,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

毕业后,他们双双成为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继续深入临摹254窟。随着研究的深入,陈琦、海涛开始尝试把之前的心得总结表达出来。这时候,陈海涛的动画专业背景发挥了优势。经过数年努力,他们推出了两部数字动画阐释文教片《舍身饲虎》和《降魔成道》。两部动画片在网上播放,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陈海涛说,传统文博领域为了现代保护和适应更多观众需求,都面临着数字化的问题。敦煌也一样,每年承载着上百万的游客量,日益增长的游客和空间狭小、已脆弱不堪的洞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为此,敦煌研究院希望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为洞窟分流,使游客在进入实际洞窟参观之前,可以先通过观览高清数字图像与影片等方式,对敦煌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有先期的了解。

把30个“高清洞窟”放到互联网上,供全球观众共享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探索对敦煌壁画进行高精度的数字化解析、存储、推介和传播。对洞窟的三维扫描,中间有一些很有趣的地方,如两个盛唐时期凿的窟,洞窟的尺寸都很大,但两个洞窟之间的墙体只有不到一米的宽度。“我们可以想像,当时古代施工的团队既能保证这个洞窟的形制,又能不对其他的洞窟进行打破和破坏,中间的施工的工艺、经验、技巧都不是今天太了解的,这中间有相当的智慧,这也开启了今人对敦煌艺术多元的认知。”陈涛说。

敦煌壁画

如今,通过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敦煌研究院把30个“高清洞窟”放到互联网上供全球观众共享,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实时访问网站,同时也可以观看洞窟的VR和高清的图像。敦煌研究院也是全球文化遗产地中,第一个把数字化的观影作为观众体验第一站的地方。

伴随着洞窟阐释影片,以及对它相应的阐释研究,陈海涛所在的敦煌研究院也推出相应的文创体验系统,发起公众和游客参与文创活动。如在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里,有一头很好玩的“小象”,它的鼻子卷着一把刀,手里抱着一块石头,颇为凶猛。当它被点醒觉悟时,鼻子卷着的刀立马成了莲花,手里的石头也变成了莲花,连眼神都变得更平和,更喜悦起来。陈涛说:“这样的衍生品象征着无时无刻的转换,把古老的艺术转化为更美好的东西,也是敦煌艺术给今天人们一种祝福。”

游客可用敦煌菩萨的唇色为自己做一支口红

敦煌研究院还开发了一系列家居的美学产品,这些产品一方面是对洞窟整体性、历史叙述性的阐释,另一方面也是体验式的互动,是对洞窟的推介。

2016年,陈海涛团队成立了研发丝绸和羊毛的工作坊。丝绸之路上一方面是东方的丝绸,另一方面是西方的羊毛,于是他们结合敦煌的图案、色彩来进行一系列创作,把敦煌图案印在见证了丝路文明的羊毛与丝绸上,试图激活敦煌作为生活美学原点的意义。

敦煌壁画里有大量佛前供花的仪式,陈海涛和同事们又开发了花道、花艺体验工坊,他们邀请日本花艺教师和艺术家一起合作,结合敦煌本地的植材进行花道、花艺创作。

陈海涛最近还开发了一些比较有趣的产品。比如敦煌的菩萨很多都有很美的唇色,于是他结合敦煌最经典的唐代菩萨唇色和中国的传统色系,用比较好的颜料做了敦煌色系DIY的口红。游客除了为自己做一支口红,还可以完成一个版画创作。

陈海涛说,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努力,他们把敦煌的艺术变成了一种生活美学,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一想到敦煌都是很苍凉,很旧的感觉,其实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重镇是雍容华贵的。“我们就是要通过生活美学的创意,来展示丝绸之路上那种丰厚富足的印象。”

陈海涛:文化创意是推进商业创新的历史与美学源泉

2月1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陈海涛时,他正在德国参加“2018法兰克福国际纸品与创意品展”。以“敦煌给予旅行的美与祝福”为主题,陈海涛带去了旅行箱囊、旅行妆容、旅行衣饰、旅行休憩游戏、旅行创意阅读五个文创产品模块,用以展示丝绸之路旅行的美好意向。

《图说敦煌 三四五窟》

3日,陈海涛回国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介绍,敦煌旅行箱囊上的图像来自唐代敦煌壁画中发生在丝路上的一段美好故事:一位来自中国的旅行者行走在青绿芬芳的山间,前往远方寻取人生的真谛。展会上,陈海涛和同事们还带去了敦煌吉祥四叶草图案的金箔口脂,敦煌土为釉料的茶器、茶囊,这些文创产品展现着丝路旅行的妆容与休憩。

陈海涛说,这次法兰克福展会,也鲜活地凸显出敦煌身后是丝绸之路的千年繁华。欧洲各界参展人士对敦煌主题与文化,表现出了高度的兴趣和亲切感,这也凸显出敦煌IP的国际化本色。

“文创不是博物馆商店里的瓶瓶罐罐,而应该是推进商业创新的历史与美学源泉。” 陈海涛感到国外的很多文创品牌,也是产品过剩,需要有文化美学的产品来提升品质。

他说,2018年,他们将推出更多文创产品推介敦煌,传播敦煌文化。比如和国际航空公司合作推进敦煌在国际航班的喷涂,比如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敦煌艺术文化体验中心等。

【编辑:陈智 见习编辑:李茜】

(作者:万建辉)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