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就70年追梦大武汉”展览受热捧,70个《长江日报》头版再现武汉70年巨变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1月29日,“我是城市见证者”分享会在武汉规划展示馆举行,多位摄影师和收藏家用他们的老照片和老物件讲述武汉70年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些宝贵的记忆正在该馆“‘城’就70年追梦大武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中展出,两个月来众多国内外观众持续热捧这个展览。

“‘城’就70年追梦大武汉”展览现场  记者吴嘉豪 摄

该展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展览一个部分通过“数说70年”“奋斗足迹”“头版武汉”以及“我是城市见证者”,回顾了武汉70年砥砺奋进的重要时刻和发生的巨大变化。一块电子触摸屏展示了《长江日报》从创刊以来的70个头版版面,与共和国同生,与江城同长的《长江日报》,忠实记录了70年武汉发生的重大事件,比如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通车、1978年恢复开放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988年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成立、1998年决战长江大洪水、2019年武汉军运会举行。“这70张沉甸甸的报纸,和展厅顶部一条武汉70年奋斗足迹的时间轴,为大城崛起描绘浓墨重彩的印记,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主办方介绍。

另一部分也是本次展览的重头戏,是用精彩的图片和珍贵的视频多角度、多侧面、多手法展现新时代武汉改革发展取得的最新成就,重点分为“创新驱动 转型升级”“通达九州 连通世界”“生态优先 精致武汉”“活力之都 美好生活”四个版块,生动呈现了一座活力涌动、人才荟萃、沟通南北、连通世界、现代开放、包容大气的大都市从共和国的土地上拔地而起。

展览于10月开展,两个月来不断有市民和团体前往参观,包括参加军运会的外国客人,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市民正在观看“我是城市见证者”征集的照片  记者吴嘉豪 摄

相关链接>>>

无论是跨度20多年还是时隔三四年

新老武汉人皆叹城市变化太快

无论是跟踪拍摄武汉城市面貌20多年的摄影师,还是在武汉只呆了三四年的大学生,他们都惊叹武汉发展太快了。11月29日,由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主办的“我是城市见证者”分享会上,他们用照片分享自己眼中的武汉“变形记”。

1992年黄浦路还像郊区

今年58岁的李亚军曾是单位的宣传骨干,20多年来游走武汉三镇,拍下上百组江城各个地方的“变形记”,清晰地展现了武汉在成长、变美的历程。

分享会上,他展示了10多组武汉城区的对比照,都是同一地点跨度一二十年的不同照片,有汉口、汉阳天际线变化,有汉口青年路、古田地区面貌的改变,让不少与会的老武汉惊叹连连,“那时的武汉就是这个样子,和现在真没法比。”

一张跨度27年的汉口黄浦路照片,变化实在太大,“1992年,黄浦路就像郊区,高楼很少。而现在,这里是武汉高档写字楼、住宅的集聚区。”李亚军说。

1992年的汉口黄埔路地区

现在的汉口黄埔路地区

3年前滴滴司机都不愿来这所学校

“我来武汉只有3年多,但目睹了武汉的巨大变化。”武汉学院大四学生崔梦圆在武汉军运会期间担任排球比赛翻译志愿者。她说,学校距离黄家湖军运村只有1站路,可是她大一到校时,由于路况不好,冬天或下雨天,滴滴司机都不愿来他们学校。

如今,学校周边的道路都修好了,学校门前的道路变得又宽又整齐。学校还通了地铁,学生出行更方便了。“军运会让武汉的各个角落变得更美了。”她说,在担任军运会志愿者期间,她接触了许多外国运动员和官员,他们都夸赞武汉是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城市,让她感到自豪。

老照片是城市研究的珍贵资料

今年8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长江日报发起“我是城市见证者”征集活动,2个月共收到市民提交的上百幅作品。网友“老鬼”说,看到投稿的照片中,不仅有老街道、老房子,还有许多老市井生活场景,很快就唤起自己往昔的记忆。

最终,汪涌《健身器材的新变化》、邹幼勤《江滩组照》、李亚军《风光组照》、史青龙《人文组照》、方学鑫《人文组照》分获特优奖,《东湖梦》《东来顺解放后的变迁》《汉口北湖景观变化对比图》等9件作品获优胜奖。获奖作品已在武汉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展出,优秀作品也将在长江日报“好玩武汉”微信公众号上陆续展播。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院长、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涂文学教授在参加征集作品评选时说,这次征集来的老照片是城市研究的珍贵资料,希望更多的市民能把自家保存的武汉城市变迁老照片分享出来。(记者王震 吴嘉豪 通讯员夏梦)

【编辑:毕婷】

(作者:王震 吴嘉豪)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