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6日电(记者齐中熙、樊曦、赵文君)新春日近,春运渐忙。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春运,我们能发现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变迁一:从1亿到近30亿,规模扩大30倍
1979年,我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2018年春运,预计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29.8亿人次,与去年基本持平。四十年间,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
——变迁二:时速40公里到350公里,高铁压缩时空距离
经历过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春运的人不会忘记绿皮车。那时,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
2007年4月18日,首趟时速200公里动车组列车在上海站始发,我国由此迈入动车时代。现在,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7万公里,其中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高铁超过2.5万公里,居世界第一。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高铁将时空距离大大压缩。
——变迁三:从“小窗口”到“大数据”,颠覆购票方式
“买票”是几十年来春运永恒的主题。20多年前,站前密密麻麻的排队人群能甩出几公里外。到了夜里,人们带着铺盖卷在售票窗口前打地铺通宵排队。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一代铁路客票系统的研发使用,人们通过网络“动动指尖”即可购票。互联网包括手机APP售票量占总售票量的6成以上,大城市超过8成。
——变迁四:从“战场”到“机场”,候车环境天壤之别
以前,春运时的火车站犹如“战场”,人们在车站几十天不能回家,车站、候车室全是人。如今的高铁车站已经跟机场差别不大,更多人喜欢算计好时间到达车站,通过电子设备自行打印车票,然后可以逛逛里面的商场买点特产,或者坐下来喝杯咖啡候车。
——变迁五:从“忍饥挨饿”到“网络订餐”,“互联网+”上列车
过去的绿皮车,能上去已经不易。人们带上烙饼大葱、饭盒、面包、火腿肠、方便面等,列车上有一节餐车,还有小推车送的盒饭,每趟车最便宜的盒饭总是卖得最快。
现在,列车上的盒饭越来越丰富,从15元到七八十元的都有。去年夏天开始,铁路推出了动车组列车互联网订餐服务,人们在高铁列车上不仅可以享用各类快餐,还有地方特色美食。
——变迁六:从“绕来绕去”到“四通八达”,回家之路更轻松
在今年近30亿人次客流中,铁路运送的不足4亿,80%以上都通过公路回家。因为有了公路,我们再不用搭拖拉机甚至马车;因为有了桥梁,我们再不用坐小渡船;因为通了隧道,我们再不用在大山里绕来绕去……如今,四通八达的路网让回家之路越来越轻松、快捷、安全。
——变迁七:从“锅碗瓢盆”到“快递上门”,行李越少越轻松
十年前,火车站、长途汽车站里, “你挑着担,我牵着孩儿,锅碗瓢盆和铺盖卷全带上,行李里面就是一个小家”的镜头到处都是。
如今,春运中,人们肩上的担子越来越轻。行李少了,一方面说明生活好了,城乡差距缩小了。另一方面,蓬勃兴起的电商充当起了年货的“搬运工”。
据国家邮政局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监管研究处负责人介绍,去年春运期间每天有超过1亿件的包裹在路上,其中6成以上都是年货。
——变迁八:从“回家”到“旅游”,春运范围遍全球
近些年来,带上家人出去旅游过年渐成时尚,2017年春节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3.44亿人次,同比增长13.8%,今年这一数据只多不少。
据携程旅游预测,2018年春节将成旅游过年、出国过年“史上最热”春节,出境游人数在600万以上,出行涉100多个出发城市,到达全球60多个国家、280多个目的地,最远抵达南极。
【编辑:孙莹】
请输入验证码